AI 摘要

这些战列舰代表了二战前夜传统战舰发展的顶峰。它们的设计在政治和财政方面受到限制,因为美国自由党和保守党就应对海外威胁的方式展开了争论。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限制了战列舰的建造,但美国仍计划建造一种45,000吨的“超级战列舰”,以面对潜在的威胁。然而,伦敦条约升级了限制,以适应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建造。当衣阿华级战列舰于1943-44年问世时,它们是最快和最强大的水面舰,经历了多次军事冲突,一直到1991年。这些战列舰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原因在于卓越的工程技术、远见和政治机密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对衣阿华级战列舰发展史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末,主力舰设计的发展受到复杂的政治因素影响。在一战和战后,主力舰的建造变得复杂,并受到军事预算的限制。战斗经验教导了人们主力舰需要在装甲防御上做出改进。随着美国的海军实力增强,华盛顿海军条约成为限制主力舰数量和尺寸的关键。这个条约在政治因素方面对战舰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期间,工业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海军军备竞赛,而美国的军事野心使其成为引领裁军条约的国家。总之,政治和工程技术因素共同影响了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发展历程。

世上最快战列舰的发展简史:

美国海军的高速战列舰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Fastest Battleships

原作者:J. David Rogers

翻译:弗林

非专业人士,个人翻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部分意译可能与原意有偏差;对于原文明显的错误或者个人有不同观点,我以中文括号【】额外注释。

导言

         衣阿华级战列舰代表了二战前夜传统战舰发展的顶峰。它们的设计是在一个充满政治和财政方面限制的时期诞生的,在这个时期自由党和保守党(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就美国需要应对的海外威胁及其应对方式的问题展开争论。1936年,新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禁止建造超过35,000英吨排水量的战列舰。出于对日方海军建设相关情报的自信,美国开展了一型45,000吨“超级战列舰”的设计,这种战列舰将是有史以来最快速的。一年后伦敦条约正式生效;限制条款被升级以对应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建造。当衣阿华级在1943-44年登场时,它们是最快和生存性最强的水面舰,而且它们(在二战后)一直到1991年又经历了三次军事冲突。这些战列舰是如何能一直良好地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的?答案在于在它们的发展中所包含的出色的工程技术、充足的远见,以及政治上的机密性。

华盛顿海军条约

         如果要揭示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发展史,那么在讨论工程技术的同时也必须提及政治因素。引导了20世纪30年代晚期主力舰设计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复杂和曲折。尽管一些事件看起来也许毫不相干,将它们合计起来所得出的在军事、工程、政治和财政上的领悟和收获持续影响到了今天。

         在一战期间和战后的时期,主力舰的建造变得越来越复杂,且陷入军事预算的严重限制当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美国船舶建造和维修局设计部门的海军工程师忙碌地投入到吸收战争经验的持续设计修改当中。欧洲方面激烈的冲突在无休止地持续着,不过没有引起美国海军的关注热情(?),直到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这场战斗的结局基本上重置且奠定了之后25年的海战理论。

         其中一个日德兰海战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未来的主力舰(搭载巨炮的战列舰)必须在装甲防御上做出巨大改进[1]。航速因素被考虑次要于保持长期在远处行动能力的自持力(例如英国海军对德国舰队的封锁)。搭载了大炮的战列巡洋舰演化成为可以迅速做出应对的单位,在突发的威胁应对中需要迅速冲刺的机动性(这和当时陆地战争当中骑兵的用法非常相似)。

英国战列巡洋舰大公主号

         大部分当时的观察者得出的日德兰海战的另一个结论是,一个规模庞大、武器精良的舰队可以将潜在的敌方舰队困在沿岸,无论单舰的质量如何。在战术上,德国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在数量和战术位置方面的劣势[2]。由于在弹药存储和防护设计上更加完善,他们的战舰受到的损伤明显更小。但是,英国人实现了将德国公海舰队锁在港口的战略胜利。

         在这一重要时刻,数量优势的简单道理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用于主力舰的预算急剧上升。美国也不在例外。1916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坚决的海军建设计划,包括了前所未有的建造规模,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合计16艘,这些战舰总共的火力超过了当前整个海军的两倍。这些“订单”使海军建造和维修局不堪重负,此时设计上的演化进步正在迅速进行着。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大部分美国主力舰仍然在建造或者设计阶段。美国国会在战后1919年的海军法案基本延续了庞大的资金流,足以完成规模宏大的世界大战时期建设计划。1919年海军法案包含着纯粹的政治目的。国会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完成海军建设计划,不过以此让英国加入了新成立的国联组织,这是威尔逊总统所支持的。当时美国的造舰计划在战舰的排水量和主炮口径上都大于英国方面,因为美国的战舰设计更晚,吸收了英国(的造舰计划)所不具有的战争经验和新技术。

图例1:在1920-21年开始建造的6艘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最终设计外观。最初的设计方案需要7座烟囱。这是第一级具备球鼻艏的主力舰【1】,球鼻艏的作用由RADM D.W.Taylor在华盛顿海军造船厂的拖曳模型测试中发现。球鼻艏在25节航速时能节省6%的阻力。(图例源自Breyer,1970

         1921年,随着沃伦·哈丁的进入,美国行政部门发生了变化。同年,通过了一项海军预算,这意味着美国将试图成为一个跟英国平起平坐的海军强国,或者甚至超过英国,既然美国的主力舰将会更新且装备更大口径的主炮。1921年海军预算法案继续提供了建造总共16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资金(图例1)。这对威尔逊政府的裁军打算和英国工党造成了巨大打击。美国海军即将实现的至高实力使得美国成为战略武器裁减条约(?)的引导者。其他签约国前往试图阻止美国海军的建造计划。在这一方面,美国海军法案起到了意料当中的推动作用。

         1921年7月11日,哈丁总统组织了5个海军强国的海军会议,参与国包括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在英国,议会势力试图通过废弃新的海军建设来缓解经济压力。他们通过同意美国海军持有同等于英国海军的数量规模实现了这一点,尽管英国保有的主力舰更老旧、主炮口径更小[3]。美国国务卿在1921年11月12日于华盛顿特区召集了5国代表,制定了后世所知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他们的整体目的是限制主力舰的数量和尺寸。在这之前政治因素从未对战舰设计产生过如此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工业和技术进步,在巨大冲突的阴影下正推动着海军军备竞赛,而当时的第一海军强国——英国——已经因为一战而遭到巨大损失。与此同时,正在设计和建造中的现代化战列舰已经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需要政府仔细地考虑,尤其是在当时开始了个人所得税和国家债务(?)。

图例2:RADM David W.Taylor(最左边),船舶建造和维修局局长,以及RADM John K.Robinson(最右边),船舶工程局局长,端着一个在1922年3月建造中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模型。在前方是一个由战列巡洋舰舰体改造而成的航空母舰设计模型,在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生效后有两艘列克星敦级实现了这样的改造。图片源自海军历史中心。

         条约在1922年2月6日签订,最后一个签署国在1923年8月17日批准。与任何一个之前的国际协定不同,华盛顿条约专门限制了主力舰的单个和总计的吨位。每艘战列舰不得超过35,000英吨,航空母舰27,000吨,改造航空母舰33,000吨。这些“条约排水量”包括了通常排水量的所有项目,除了燃料和饮用水。另外,包括了一项模糊不清的条款[4],允许(对主力舰)“利用”额外的3000吨进行改造以强化水下防御和防空武器[5]。这项条款有可能是因为比利·米歇尔将军在前不久进行的对军舰的航空轰炸实验取得的成功(Melhorn,1974)。美国和日本意图将他们所拥有的其中几艘最大的战列巡洋舰改装成为航空母舰(图例2和3),这些改造航空母舰将成为他们在间战期处于雏形的航空母舰攻击舰队的核心,具有比任何其他主力舰都更快的航速。

条约时期(1926-36)

         在华盛顿条约失效之前的十年间(1926-1936),同盟的海军势力当中的保守派意识到(将来的)轴心国正迅速地开展充满野心的扩军计划。日本在1934年底已经退出了条约(她有权退出)并且刻意对她的海军建设计划保持“一团迷雾”,这激发了英美观察者的各种胡乱猜测。

图例3(上图):美国列克星敦号(CV-2)的舰艏视角,在1934年于旧金山湾的锚地。这张照片很好地展示了流线型的巡洋舰舰体纤细的舷弧。当1922年晚期停止了原本的建造工程时,列克星敦级的舰体完成度在26%至30%。这一边界可以从舰体涂装色泽的变化观察得到。(图片源自作者收藏)

图例3(下图):美国萨拉托加号(CV-3)的舰艉视角,1934年。可以清楚地看到舯部2.5英尺的凸舱和向舰艉封板(stern transom)的渐变线形。注意由如此切变的舰艉线形才能将螺旋桨以较大间隔布置。单舵和巨大的长宽比使得该舰具备高航速,但是转向性能差,这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证明是很麻烦的。(图片源自作者收藏)

         作为华盛顿条约的签署国之一,日本必须汇报其海军建设的所有细节(尺寸,兵装,防御,以及动力系统)。日本方面的严格保密很快就引发了有关日本试图建造搭载16英寸炮的超级战列舰和将特鲁克环礁打造成“太平洋的直布罗陀”的流言。1938年1月,英国驻日大使正式询问日本是否在建造超过35,000吨的战列舰。日本拒绝回复以避免提供任何信息,他们也不再有必要告知英国(因为日本已经退出了条约)。在多次交涉后,1938年12月,海军部长M.Yonei声称,日本人“暂未开始建造40,000或45,000吨的战舰”,正如西方情报部门的推断。这份外交声明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日本人建造中的超级战列舰在排水量上已经超过了60,000吨!

对航速的追求

         到1935年,已经得出了通过长宽比可以估算12米赛艇最大可行航速的经验公式,即航速(节)等于水线长度(英尺)的平方根的1.408倍。在那个时期,对设计航速的估计基于诸多舰体形状在模型水槽的研究、对螺旋桨大模型的测试,以及对自推动模型的测试(Taylor, 1991; King, 1971; Carlisle, 1998)。

         然而,将模型测试的结论推广到实体上,并不是直接放大的。在水流特征上存在巨大差异,因为水的粘度和重力场都不能在模型水槽测试中缩小。模型必须足够大以在舰体周围产生涡流,从而评估阻力。对主力舰而言,这通常意味着模型舰体需要超过20英尺的长度(约6米)来产生大于2000的雷诺系数,这是产生层流和涡流的边界数值。

         在提高航速的早期尝试中,显然在航速超过30节时,螺旋桨产生的空泡现象[7]是最重要的注意事项。所以,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航速,那么改进螺旋桨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当产生空泡时,螺旋桨效率急剧降低,而且有可能对螺旋桨造成损伤。对高速下螺旋桨产生空泡的模型测试被证明是不够有效的(Raven, Feiler, 和 Jesperson, 1947)。于是注意力被放在对全尺寸螺旋桨原型的测试当中,通常是安装在驱逐舰上的(1500吨型驱逐舰莫里号(Maury,DD-401)在1938年于旧金山外的船厂测试中,在52,000轴马力的功率输出下达到了42.8节航速)。

         在间战期间,舰体形状发生了明显变化,出于生存性能和延长续航距离(operational radius)的考虑。增设了舰体凸舱以应对鱼雷,三重舰底被视为应对水雷的强化防御手段。由于进一步转向燃油锅炉,可以在舰体外侧和防雷凸舱的舱室内搭载更多的额外燃料。在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上,增设(宽度)达到13.1英尺的凸舱,长宽比从7.13降低到6.29,航速降低了1至2节。在主力舰当中,只有英国的声望号能够达到且保持29节航速——这是因为在1936-39年的大规模改造中更换了锅炉,节省的空间使得可以增加40%的燃料搭载能力。为了保持航速,需要改善舰体形状以补偿增加舰宽(对航速的不利影响)。然而,战列舰都是慢速的,符合流体力学的限制(?),最大航速都不超过25节。

1941年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注意明显突出的防雷凸舱

         1933-34年,美国海军执行了对主力舰的持续航速实验。1933年,美国萨拉托加号(CV-3)通过保持超出180,000轴马力设计功率的212,000轴马力功率输出,实现了以33.4节的平均航速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佩德罗(San Pedro)抵达珍珠港。期间达到了35.6节的最大航速,并将其保持了16小时(尽管这些数值仍然是世界纪录,萨拉托加号在1941年12月从圣迭戈到珍珠港的紧急航行中超过了这些数字,保持了218,000轴马力的功率)。

         在当时,萨拉托加号如此突出的航速成绩是意想不到的。由于她巨大的燃料搭载量,她不仅能在短程冲刺中跑的比驱逐舰更快,还具有4倍的续航距离优势。海军一些人员对于一种具有战列巡洋舰航速和续航距离的战列舰概念充满兴致。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的表现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在大卫·泰勒船舶模型水槽对超过20英尺长度的舰体模型的测试表明,对巨大的战列巡洋舰舰体而言,长速比大概下降到这样的关系:主力舰航速等于水线长度平方根的1.19倍。

1936年的伦敦海军条约

         当华盛顿海军条约即将到期时,美国和英国的自由派打算用一个新条约作为替换。保守派持反对态度,指出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正进行着富有野心的扩军计划,建造着最新型最现代化设计的战舰。自由派暂时取得了胜利,引导了在1936年3月26日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国只有英国、法国和美国)。华盛顿条约(对战列舰的)限制的35,000吨排水量和16英寸主炮口径被继承【3】。唯一增加的限制是针对德国的袖珍战列舰的,限制(轻型)巡洋舰的排水量不超过8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0英寸(正建造中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搭载11英寸炮)。伦敦海军海军条约于1937年1月1日正式生效,计划持续到1942年12月31日。

         对于保守派来说,这项条约的签订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认为英国及其盟友所持有的数量优势正被迅速侵蚀。总计来看,轴心国具有能抗衡英国和美国其中一方的实力。从1934年开始,美国海军的计划者开展了45,000吨型的“超级战列舰”的设计,作为日本退出华盛顿条约的回应。因此,伦敦海军条约对于当时收集到的情报所预见的一点征兆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6]。海军部高层知道(日本)建造超级大的大和级战列舰的情报,但这项情报不能被公开。【4】

第二次文森法案(1938)

         1936年的海军法案授权建造这17年以来的第一级美国战列舰,尽管伦敦海军条约仍然限制战列舰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4英寸。不过有一个例外条款允许建造更大的战列舰,如果一个签署国退出或者打破了条约,正如日本在1937年所做的那样,而当时(1937)北卡罗来纳号和华盛顿号正在建造中(图例4上图)。这允许它们的主炮可以从12门14英寸炮升级到9门16英寸炮,不过装甲防御保持在应对14英寸炮弹的水准(即原先的设计)。

北卡罗来纳级的设计原案,搭载12门14英寸炮

         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生效的16月内,情报部门表示轴心势力正迅速地建造着超出条约限制的主力舰。这项新闻反映,美国、英国和法国正把自己锁定在一个不利的位置,而且相对轴心势力的差距还在不断增大。美国立法部门(Legislature)内部的保守预感是,另一场战争正在逼近,而伦敦条约只由不想被卷入另一场冲突的3个西方国家签署。到1938年5月,共和党议员卡尔·文森提交了最终成为第二次文森法案的一项新的舰队建设法案,授权将美国海军的实力提高20%。

         新的文森法案条款忽略了伦敦条约的限制。1938年6月30日,英国代表起草了一份补充协定,反映1936年条约当中的“升级条款”,允许将主力舰的标准排水量限制放宽到45,000吨。这项补充协定的缘由是日本对于英国最近的协商所表现的敌意。如此消极的回应只能被视作放纵邪恶:日本人正准备着什么新型武器,它们一定会是巨大的(?)。Yonei先生迟缓的回应(在被询问后11个月才答复)来的太晚,不能打消西方的怀疑,对最近生效的伦敦海军条约的调整得到确认。结果是,第二次文森法案授权建造45,000吨的战列舰。订下了6艘战列舰,包括4艘南达科他级(图例4下图)和衣阿华级的前两艘,衣阿华号和新泽西号。

图例4(上图)美国华盛顿号(BB-56)的线图,1944年状态。她是北卡罗来纳级的二号舰,第一批条约过期之后的战列舰。由于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她的装甲在设计上只足以应对14英寸炮弹。注意充足的舰宽(? wide transom)和紧凑的布局,这是用以压缩核心区来降低装甲重量的特殊手段。图片源自Breyer(1970)

图例4(下图)美国亚拉巴马号(BB-58)的线图,南达科他级的二号舰。这一级战列舰体现了具备最大火力的紧凑化设计的顶点,但是最高航速只有28节,不足以持续伴随快速航空母舰特遣部队。图片源自Breyer(1970)

衣阿华级的诞生

         1938年对伦敦海军条约突然的修改允许了建造达到45,000吨(空载【5】)排水量的战列舰。在1935-37年期间美国海军部已经开展了对达到这一尺寸的快速战列舰的研究。实际上,预计在紧接着华盛顿海军条约失效后的调整,衣阿华号和新泽西号已经在1935年1月1日被订购( ?)。1940年7月12日,又增加了4艘衣阿华级的订单,即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伊利诺伊号和肯塔基号,组成了总共6艘的衣阿华级。

图例5:这幅草图描绘了用于基于最大航速决定最佳水线长度的公式,包括12米赛艇(美国杯竞赛),二战时期的驱逐舰,以及巡洋舰或者快速战列舰。这些数值是通过在20世纪3040年代于Cabin John,MD的大卫·泰勒船舶水槽的模型测试研究得出的经验公式。给衣阿华级选定的长宽比是7.96

图例6(左图):衣阿华级的舰宽受到巴拿马运河船闸尺寸的限制,后者的宽度为110英尺(约33.53米)。衣阿华级的舰宽为108+1/6英尺。这一舰宽乘以7.96,决定了860英尺的水线长度。这一照片展示了198466日正在通过Pedro Miguel船闸的衣阿华号。

图例6(右图)展示了在干船坞中密苏里号的球鼻艏。海军上将大卫·W·泰勒(1911)通过1910-11年于华盛顿海军船厂开展的一系列复杂的舰体形状测试研发出了球鼻艏的概念。(两张照片源自美国海军)

         增加的吨位限制很快就结合由巴拿马运河船闸宽度限制(110英尺)成为设计最快速的新型战列舰需要考虑的因素。衣阿华级是根据最大可行航速等于水线长度的平方根的1.19倍(图例5)设计的。它们的舰宽为108+1/6英尺,只留出了不到2英尺的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宽度余量(图例6左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如果美国要维持一个两洋海军,那么战舰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是必要的因素。美国的计划人员意识到,大型的海军船厂位于大西洋海岸,而主要的海上威胁则来自于太平洋海盆。

         第二个经验得出的定理联系了水线长度和宽度限制。(最优的)长宽比对于战列舰被认为是7.96,巡洋舰是8.85(?)。战列舰厚重的装甲和巨大的吃水降低了这一比值,而在诸如赛艇和巡洋舰这些流线型舰体上,长宽比会更大(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的长宽比被设计为8.85,而它们的转向性能很差)。

         衣阿华级通过延长舰艏和舯部来实现更高的航速。在华盛顿海军船厂附近的大卫·W·泰勒船舶模型水槽的模型测试取得了顺利的进展(King, 1971 ; Carlisle, 1998)。一个巨大的、重装甲的目标可以在具有良好穿浪性能的同时保持高航速(Taylor, 1912)。衣阿华级是第一批具备球鼻艏的主力舰【6】,如图例6右图所示。

图例7:在20世纪40年代期间,海军工程师得出了移除排水量影响对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估计的算式。最常用的对照是这种图表,比较“功率系数”(轴马力除以排水量再除以航速)跟速度除以长度的平方根。图中三个红点是衣阿华级战列舰在不同排水量和航速的测试数据得出的。这些数据点非常接近所示的巡洋舰曲线。图表源自Brown(1977),数据为原作者所添加。

         结合所有这些数字,衣阿华级的设计演变成为我们如今所见的姿态,最大宽度为108+1/6英尺,水线长度为860英尺,理论最大可行航速为34.9节【7】(见图例7)。如此之快的航速在几年前是闻所未闻的。美国的旧式战列舰只能达到20节航速,而最新型的战列舰(北卡罗来纳级和南达科他级)最大航速为28节。

图例8:衣阿华级的线图,展示了它们与之前的战列舰的巨大差异,具有明显更长的舰体来达到高航速。这是可以适应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最快速主力舰的舰型。图片源自Breyer(1970)

图例9:衣阿华级在设计上考虑对18英寸穿甲弹具有18,000到30,000码之间的免疫区【8】。在低于18,000码的距离上,具有更加平直弹道的穿甲弹可以击穿倾斜主装甲带。

         衣阿华级(图例8)装备16英寸50倍径三联装主炮,类似于北卡罗来纳级和南达科他级的主炮(更短的16英寸45倍径炮)。衣阿华级具有独到的侧舷装甲带设计,完美地对齐舰体。它们的侧舷装甲带为楔形倾斜的形状,厚度逐渐削减过渡到舰底(这也是同期日本设计师应用在大和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布局【9】)。水平装甲的厚度最大达到13.8英寸【10】,且没有对舰体外侧导致凸舱之类的不利于流线型的凸起部分。这一装甲设计为战舰装甲核心区提供了18,000到30,000码之间的免疫区,如图例9所示。

图例10:如图所示为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推进器和船舵,内侧为直径17英尺(约5.18米)的5叶螺旋桨,外侧为直径18英尺3英寸的4叶螺旋桨。设计最大功率为212,000轴马力,可以过载到120%(达到254,000轴马力)。在1943年12月新泽西号的海试中,轮机的输出功率达到221,000轴马力,在56,928英吨排水量下达到31.9节航速。衣阿华级的设计最大航速约为33.5节(38英里每小时),但是在轻载状态下(51,000英吨)能达到35.4节(40.25英里每小时)。图片源自美国海军。

         影响快速战列舰设计性能效率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动力系统(图例10)。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一基锅炉50,000轴马力功率是技术可行的极限。蒸汽压力600磅每平方英寸的B&W式锅炉由通用电气公司制造,威斯丁豪斯[8]制造的蒸汽轮机能提供50,000轴马力的设计功率,这些动力装置总共提供了200,000轴马力的功率来推动吃水达到38英尺(约11.6米)、排水量57,000吨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在船厂的测试中,4艘衣阿华级都达到了212,000轴马力的功率输出,使得它们的航速都能超过33节(设计指标)。

         空载排水量状态的重量分配如下所示:

舰体:13,500英吨,28.9%;

装甲:18,700英吨,41.6%;

兵装:10,800英吨,24.0%;

动力:2,500英吨,5.5%

总计空载排水量45,000英吨。

         尽管它们在设计上的先进性,以及如此大量和不同厚度钢材需要巨大的制造能力,衣阿华级的舰体都能及时建成。衣阿华号和新泽西号在短短32个月内完工,威斯康星号是36个月,密苏里号是41个月;就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是相当优秀的效率。

         当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在1982-87年重新服役时,它们保持了原有的600psi锅炉,不过燃油从海军特殊燃油换为蒸馏燃油。尽管如此,它们的巨大航程、高航速和能够通行巴拿马运河的性能,使得它们成为灵活且有价值的平台。跟航空母舰一样。它们的兵装得到了升级,移除了一部分副炮防空武器,增设了32枚战斧导弹和16枚鱼叉导弹。衣阿华级在空间充裕的舰艉区域搭载了Pioneer或Mastiff的遥控载具(? RPV’s),在一段时期内(1987-89)海军考虑搭载飞艇(LTA)配备复杂的电子传感器阵列(AWACS)和被动防御装备(红外干扰弹flares and chaffs,雷达反射器)。

         预算的减少以及战列舰巨大的人员编制需求使得4艘衣阿华级在1990-92年间逐渐退役,由衣阿华号在1990年10月退役开始。她的姊妹舰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很快就退役了,新泽西号在1991年2月退役,威斯康星号在1991年9月退役。密苏里号在1992年退出一线任务(active roll)之前,保持了一部分人员编制以参加在1991年12月对珍珠港事件的50周年纪念。

伊利诺伊号和肯塔基号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衣阿华级的最后两艘只是部分建成。伊利诺伊号(BB-65)在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完工度为22%,肯塔基号(BB-66)则在旁边的干船坞上有50%以上的完工度。伊利诺伊号的建造工程在1945年8月15日被终止,她在船台上被拆解。然而,在VJ日(对日作战胜利日)之后,肯塔基号的工程继续以稍微缓慢的速率进行,直到1947年2月17日一切活动被终止。在干船坞浮起后,到1948年8月工程继续了一年到一年半。

         当工程再次在1949年被中止时,战舰的完工度为70%。肯塔基号位于费城的预备队列,有无数的方案打算将她改建成导弹战列舰(BBG-1)。这些方案的最后一个在1958年被拒绝,她被拖到巴尔的摩并从1959年2月开始被拆解。肯塔基号的舰艏部位在1956年被移除用于替换修理威斯康星号,后者在弗吉尼亚海岸外跟伊顿号(Eaton)驱逐舰发生了严重的碰撞事故。肯塔基号的4组蒸汽轮机被两组一套地用于第一批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动力系统,萨克拉曼多号(AOE 1)和卡姆登号(AOE 2),分别在1961年和1962年开始建造。当现代海军转用1200psi锅炉时,来自萨克拉曼多号和卡姆登号的黑帮人员(? black gang members)为新泽西号在1968年和衣阿华级的其他姊妹舰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新服役提供了帮助作用。

蒙大拿级

         1940年6月17日,对于迫在眉睫的危机,美国国会通过了“两洋海军建设法”。基于衣阿华级的设计,美国海军从1938年就开始研究一型58,000吨(空载)排水量的超级战列舰设计。以此设计的5艘战列舰,即蒙大拿级,被批准建造,成为衣阿华级的后续。这些超级战列舰将搭载4座16英寸三联装炮塔和位于双联装炮塔内的20门5英寸54倍径副炮(这是首次在设计上使用5英寸54倍径MK9舰炮)。

图例11:后继衣阿华级的蒙大拿级的线图。这些战舰比衣阿华级更大更重,而动力装置的最大功率同为200,000轴马力。结果是它们的最大航速只有28节。在衣阿华级采用的双舵布局在蒙大拿级上被替换为中线单舵,这降低了操纵性。图片源自Breyer(1970)

         随着两洋海军政策的出台,通航巴拿马运河不再是一个必要的设计限制因素。蒙大拿级将会是巨型战舰,水线长度达到890英尺(约271.3米),宽度为121英尺(约36.9米)。这些尺寸得出的长宽比为7.35,低于在衣阿华级上实现的最优数值。作为美国海军首次放开运河通航限制要求的设计,额外的舰宽被认为是增加抗沉性的必要因素(战列舰遭受打击倾覆的脆弱性在二战中成功的鱼雷攻击得到证明)。

         既然在设计时仍然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有效的动力系统能力上限仍然是一组轮机50,000轴马力。结果是,蒙大拿级的设计最大航速为28节,与北卡罗来纳级和南达科他级相近。

         蒙大拿级将在诺福克、费城和纽约的大型船坞建造,只会在接近建成时才被浮起(?)。尽管下达了订单,蒙大拿级的建造工程没有开始,因为主要的造船厂正忙着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建造,这些航空母舰在同一时期订购,并且在珍珠港事件后有更高的优先级。

         在中途岛海战过后,搭载了巨炮的战列舰被认为主要承担提供防空火力掩护的支援任务。在这一角色中,北卡罗来纳级和南达科他级搭载的大量防空炮使得它们在航空母舰战斗群当中作为防御性堡垒有很大的价值。它们的缺点是最大航速仍然比航空母舰和其他护卫舰艇要慢5节。在1943-45年间,衣阿华级更加受舰队欢迎,因为它们具有高航速和独一无二的防空火力。

         蒙大拿级在1943年7月21日被取消建造,转而建造中途岛级航空母舰。跟蒙大拿级一样,中途岛级不受通航巴拿马运河的限制要求,在舰体形状上跟蒙大拿级非常相似(水线长度900英尺,宽度121英尺)。这级战舰的前三艘在1945-47年间以23-41月之间的工期建成。

中途岛级航空母舰

总结

         尽管动力技术已经实现了跟20世纪30年代晚期相比的长足发展进步,整体的舰体设计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所确定的舰体长宽比一直影响到今天。现代的美国海军使用1200psi锅炉(对比衣阿华级的锅炉蒸汽压力为600psi),但是最终达到的212,000轴马力功率在今天就如同在1940年一样重要。现在,90,000吨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通过4组蒸汽轮机达到260,000轴马力的功率,驱动它们巨大的船体以等同于衣阿华级33节的航速行驶。它们采用7.78的舰体长宽比,介于衣阿华级和中途岛级之间。

         衣阿华级战列舰诞生于从大萧条时期走出的美国,基于当时通过反复实验总结出的理论建造(?)。它们在核技术时代的黎明之前建成服役,没有依靠航天时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它们暂时的消失(demise)中,它们被批判为已经逝去的时代无法想象的幽灵(?),不能像航空母舰的舰载机那样进行紧随时代的现代化升级。

1957年的衣阿华号,后方是威斯康星号

         总体而言,衣阿华级战列舰代表了20世纪战舰设计的经典,它们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设计,是有史以来建成的最快速的战列舰。它们优雅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仅以3.5亿美元(等于一艘佩里级护卫舰)的价格就能重新服役。新泽西号有总共4次的服役记录。如今,美国海军在预备舰队保留着新泽西号(位于新泽西州的卡姆登)和威斯康星号(位于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的编制,以备舰对岸火炮支援。这两艘战舰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密苏里号现在位于珍珠港内福特岛上著名的战列舰码头(Battleship Row quays),距离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纪念馆不远处。在旧金山拒绝了这艘船之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托克顿城计划将威斯康星号以类似的方式作为旅游景点展示。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坚韧性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设计师坚定的远见,当时的主力舰实际上由海军官员在民间承包商的协助下进行设计。(全文完)

原注释

[1]这是因为英国人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损失了三艘装甲薄弱的战列巡洋舰。

[2]英国舰队抢占了德国舰队的“T头”,从而可以发挥他们的所有主炮火力攻击德国舰队,而后者只能用前部的火炮还击。

[3]这一时期的英国主力舰搭载14和15英寸口径的主炮【2】,而新建中的美国主力舰搭载16英寸主炮。

[4]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第二张第三部分第一节,条款(d)。

[5]这份额外的吨位使得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能够改造成为航空母舰。

[6]尽管美国情报的特工们展示了日本海军建设活动迅速开展的“谍照”,他们仍然遗漏了很多重要的改装事项,比如日本巡洋舰将6英寸主炮更换为8英寸(最上级)以及4艘金刚级战列舰的实际尺寸。

[7]当螺旋桨前后方的压力差低于水的气化压力(-1大气压)时,就会产生空泡现象,螺旋桨附近的水流会“烧开”或者产生空泡爆炸,从而对附近的零件造成损伤。

[8]在大萧条时期,政府会将主要的机械采购合同分配给所有的供应商。在这种政策下,主要的制造中心(?)保持开放,维持了市场竞争。

译者注

【1】美国海军在特拉华级无畏舰上就具备了早期样式的球鼻艏。

【2】应为13.5英寸和15英寸。

【3】有误,(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对战列舰主炮口径的限制为不超过14英寸。

【4】严格来讲,美国海军只知道日本有建造新型战列舰,但对于大和级的具体性能直到战后才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5】空载排水量与标准排水量还是有区别的,按照严格规定,标准排水量仍然包括全部的弹药搭载等。

【6】这显然又与上文中对于列克星敦级的表述相矛盾了。也许作者的意思是衣阿华级是第一级具备球鼻艏的美国战列舰,然而如上注释在特拉华级就有球鼻艏,而实际上北卡罗来纳级也具备球鼻艏。

【7】根据文中给出的公式进行验算:sqrt(860)*1.19=34.9。

【8】在当时美国根本不知道日本大和级战列舰46厘米主炮口径的情报。参考《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N.Friedman),衣阿华级的系列设计方案为对16英寸45倍径炮免疫区18,000-30,000码,且为早期的2,240磅炮弹。

【9】大和级的主装甲带与水下装甲带明显不在一条直线上,这对于结构强度不利,与衣阿华级的主装甲带形状还是有区别的。

【10】这里13.8英寸的装甲厚度可能指的其实是侧舷装甲带。

最后更新于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