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摘要

摘要: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英国海军最大的主力舰,也是其中最快速的一艘。她是条约时期唯一被保留的超标主力舰,也是英国海军有史以来排水量最大的战舰。胡德号的设计与先前的英国主力舰有所不同,采用了新的技术概念,如更高的干舷和副炮位置的改变。然而,在丹麦海峡海战中,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突然发生大爆炸而沉没。胡德号战舰的突然沉没一度让人们猜测其中是否有冥冥之中的天意。

导言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整个条约时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力舰,是英国海军的骄傲。在建成时,她是世界上最快速的主力舰之一[1]。甚至,直到二战后英国海军最后一艘战列舰前卫号建成之前,她都是英国海军有史以来排水量最大的主力舰。长期作为世界上最长、最重、最快的主力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象征着当时英国海军全球第一的实力和地位。而这一艘代表着荣耀的战舰也是独一无二的,她的3艘姊妹舰都未能建成,而她也是条约时期唯一一艘被保留的超出条约限制35,000吨标准排水量的主力舰。她是如此鹤立鸡群,以至于被誉为“强大的胡德”(The Mighty Hood)。然而,就是这样一艘代表着英国海军骄傲的战舰,却在丹麦海峡海战中在短短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突然发生大爆炸而迅速沉没。玄乎的是,在1916年5月31日胡德号开工的那一天,正是日德兰海战,英国海军在此战中因为弹药库殉爆损失了三艘战列巡洋舰——与胡德号损失的方式一致;更加玄学的是,在日德兰海战中,指挥英国第三战列巡洋舰分队的正是海军少将胡德,他因为旗舰无敌号的爆炸沉没而阵亡。这些联系不由得让人猜测,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突然沉没,莫非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与先前的英国主力舰有哪些不同?在英国海军主力舰设计史上采用了哪些新的技术概念?为何在整个条约时期唯有胡德号这一艘“超标”的主力舰得以保留?又为何如此一艘巨大的战舰会在不到十分钟的交战中发生爆炸沉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历程进行介绍,并分析评价其各项性能,来展示胡德号在技术性能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其固有的缺陷。

新型主力舰的改进与新的设计特征

         随着费舍尔在1915年5月15日辞去第一海务大臣的职务,英国海军部中对于战列巡洋舰最狂热的支持者不再发挥影响,海军部开始回归关注一般的战列舰设计。之前1914-15年度造舰计划本应包括3艘君权改型和1艘伊丽莎白女王改进型共4艘主力舰[2],但随着一战的爆发而被迫终止;在费舍尔的影响下,原用于两艘君权改型战列舰的资源被改用于建造两艘声望级战列巡洋舰。之后在1915年早期,费舍尔又推动了三艘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的建造计划,这三艘战舰只有两座主炮塔和轻巡洋舰级别的装甲防御,航速则达到与声望级一致的32节。勇敢级和声望级都被费舍尔严格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紧急完成。在这两级战舰上采用的新设计,以及在战争中反映出的先前战列舰存在的问题,共同对1915年晚期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与先前的战列舰明显不同。

         在战争中,英国的铁公爵级和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均明显表现出适航性差的问题。战列舰在战争时期更多处于重载状态,这意味着更深的吃水和更低的干舷。另外,她们的副炮位置太低,经常受到海浪冲刷而难以使用;为确保副炮射界而切削的舰体形状容易上浪;副炮在舰体上造成的开口也减少了战舰的储备浮力。所以,新型战列舰需要有更高的干舷,副炮也应该放置在不易受海浪影响的更高的位置。

         新型战列舰应当减少吃水。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满载吃水甚至已经超过了10米,太大的吃水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水压与水的深度成正比,吃水太大会增加内部舱壁需要承受的压力,而一旦被鱼雷或者水雷命中造成水下部位的损伤,更大的水压会增加进水速率,从而增加抢修的难度。减少吃水同时被认为减少了鱼雷命中的目标区域。当然,更浅的吃水也降低了航道通行的条件要求[c]。

         新型战列舰必须改进水下防御设计。在1915年的达达尼尔战役中,协约国的前无畏舰损失惨重。仅在3月18日的进攻中,协约国就损失了三艘前无畏舰,这些战列舰都是因为水雷而倾覆沉没的,其中法国战列舰Bouvet从触雷到沉没只用了短短不到两分钟;较为新型的不屈号(Inflexible)战列巡洋舰也因为触雷而险些沉没。在五月份,又有三艘英国前无畏舰遭到鱼雷艇或潜艇的袭击而被击沉。尽管这些被击沉的前无畏舰已经相当过时,如此惨重的损失仍然反映出战列舰强化水下防御的必要性;而先前在1914年10月27日,英国的超无畏舰大胆号在早上撞上一颗水雷后不断进水,直到晚上约8点45分突然迅速倾覆,之后发生弹药库爆炸而沉没[3]。大胆号是一艘相当新的战舰,在1913年8月服役,离其沉没只略多于一年,如此崭新的主力舰却能只因为一颗水雷造成的损害而沉没,这显然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海军造舰局局长(DNC)带领展开了对在达达尼尔战役中数艘前无畏舰的倾覆沉没的分析,认为通过反向注水并不能抢救这些战舰,尽管也许能拖延它们不断进水最终倾覆的过程[B]。战列舰触雷沉没的案例反映了细致的水密分化的重要性,水下爆炸对水密性造成的破坏必须得到限制,并且需要增强战舰各部位抽水泵的排量——大胆号的沉没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当战列舰因为进水而严重侧倾时,海水会触及炮廓上的开口涌入舰体,从而加剧侧倾并最终导致倾覆,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点,新型战列舰最好取消炮廓,将副炮移到甲板上,以强化舰体的水密性;提高干舷增加储备浮力也有利于抵抗倾覆。

         强化战舰水下防御性能,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将爆炸点尽量远离舰体中心,即增加舰宽或者在舰体外侧增设防雷凸舱。然而,直接增加舰宽必然对航速有负面影响,这对高速舰来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为此需要研究能尽量高效吸收水下爆炸冲击的防御结构。在1914年2月9日和5月7日以胡德号前无畏舰改为靶舰进行的两次水下防御实验中[4],分别对两种水下防御结构进行了实验。第一次实验测试的结构,外侧为包括双层舰底的两层空舱,内侧到机舱的部分为液舱,较厚的80磅防雷舱壁布置在薄舱壁外侧;第二次的结构为外侧包括双层底两层液舱,内侧空舱,厚舱壁置于薄舱壁内侧。两次实验的爆炸物均为280磅火药棉(gun cotton),通过这两次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外侧舱室应为液舱,以降低由爆炸撕碎舱壁造成的破片损害;需要在较厚的防雷舱壁内侧再布置一层薄舱壁以阻止进水;较厚的舱壁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避免主要舱室严重进水。对胡德号前无畏舰的水下防御测试验证了当前主力舰的水下防御结构设计,尽管这些结论与其他国家所得到的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防雷凸舱首先在4艘埃德加级(Edgar)巡洋舰上进行试验,这些凸舱的宽幅达到夸张的15英尺(约4.6米),使得最大航速降低了4节,不过这对于转为对岸轰炸使用的她们来说并不关键。其中两艘埃德加级在1917年遭到鱼雷攻击的受损情况充分证明了凸舱对水下防御的作用。显然,如果要在高速舰上设置防雷凸舱,必须通过有效的缓冲结构来降低凸舱占用的宽度。在1915年4月于朴茨茅斯的测试中,外侧由木架(Timber Baulks)填充的凸舱结构被400磅TNT炸药摧毁。之后对由两段密封的3英寸钢管堆积组成的防雷结构的测试取得了成功,多层钢管的防雷结构是如此有效,以至于在保证防护效果的条件下可以将凸舱所需的宽度减半[B]。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结构的防雷效果,英国在1915年12月于查塔姆完成了一段全尺寸的标靶用于一比一的防雷实验。这个“查塔姆浮靶”(Chatam Float)的剖面结构已经跟后来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十分近似。“查塔姆浮靶”的凸舱外层为空舱,内层则由直径9英寸、壁厚四分之一英寸的水密钢管填充,在测试中成功承受了400磅TNT的爆炸,主体结构受到的损害轻微,只有在铆接处有少量漏水,完全在排水系统的控制能力之内。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设计是1915年9月维克斯公司的742号战列舰设计,其双层防雷舱壁为内凹的曲面弧形,显然是认为将舱壁上各部位与爆破点的距离大致相等,使得防雷舱壁受压均匀,从而更好地限制爆炸能量的破坏。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后来意大利海军研发并应用在二战利托里奥级战列舰上的“普列赛”防雷系统的圆筒设计。742号战列舰设计这一令人眼前一亮的防雷结构却似乎没有了下文,具体原因不明。

         不难发现,“查塔姆浮靶”和维克斯742号战列舰设计在测试新型防雷结构的同时也结合了倾斜装甲带。通过倾斜增加炮弹的入射角度直接提升了相同厚度装甲抵抗击穿的能力,根据英国方面的测试,在12,000到16,000码的距离上,20度倾斜的侧舷装甲带在相同防御性能下所需的厚度减少了25%,而根据美方的测试,这一数值为15%到20%[E]。古道尔在他的1918年备忘录中指出,被帽弹在20度及以上入射角要击穿装甲的情况与垂直入射时不同,一方面当时的被帽并不是考虑较大入射角的情况而设计的,另一方面炮弹在空腔头部侧面的弹肩处受力过大,导致弹体破碎,从而无法击穿装甲。倾斜主装甲带在之后成为设计主流,通过增加炮弹入射角提高装甲等效厚度进而节省装甲重量的思路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不需要什么技术突破;我想这跟火控技术进步提升炮战距离进而增加炮弹落角是有较大关系的,过于倾斜的装甲会明显影响舰体结构,且倾斜本身也会增加装甲面需要覆盖的高度,部分抵消了通过倾斜减少装甲厚度的减重效果。

         声望级和勇敢级已经采用了这些新设计概念,降低吃水、倾斜装甲带结合防雷凸舱,增加干舷,副炮位于甲板上方。胡德号在外观和结构上与这两级战舰有很多共同点,可以认为是同一时期的设计风格。不过,声望和勇敢级所采用的倾斜装甲带,更多应该是考虑降低GM值的同时便于实现限制舰宽配合防雷凸舱的舰体形状,毕竟这两级战舰薄弱的装甲即使倾斜布置也增加不了多少等效厚度。胡德号进一步增加了装甲带的倾斜度(从声望级的大约8度增加到12度),并进一步提高了水下防御性能,配备了明显更大、填充水密钢管缓冲材料的防雷凸舱,倾斜装甲带也从舰体顶部向下一直完整贯通到舰底。

向海军上将级原设计方案的演化

         1915年10月,英国海军第三海军大臣都铎(Sir F.C.Tudor)对海军造舰局局长(DNC)下达了新型战列舰的设计要求:以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兵装、装甲和航速性能为基准,尽可能减少吃水并结合最新的实验成果提高水下防御性能[D]。11月8日,海军部与财政部批准建造一艘“实验性”战列舰,在这艘战列舰的设计上融合战争期间总结得到的经验与相应的新设计特征。新型战列舰的吃水被期望最好能减少50%,但这必然会导致舰型过大,如此程度减少吃水并不现实。海军造舰局局长戴恩考特在11月29日提交了初步设计方案[6](编号A),其主要性能参数如下所示。

列表:1915年11月新型战列舰设计A方案的性能参数[5]

全长810英尺(约246.9米);舰宽104英尺(约31.7米);平均吃水23英尺6英寸(约7.2米);排水量31,000英吨

兵装:8门15英寸炮,12门5英寸炮,2门3英寸防空炮,4基21英寸水下鱼雷管

主装甲带10英寸,炮座装甲最厚10英寸

75,000轴马力,最大航速26.5-27节

         与伊丽莎白女王级相比,A方案将设计吃水降低了22%,同时因为增加了舰体长宽比而在相同设计出力下提高了最大航速;倾斜布置的10英寸主装甲带也与伊丽莎白女王级垂直布置的13英寸装甲带有相近的防御效果。A方案采用了新的水下防御结构,与“查塔姆浮靶”相似。然而,A方案的舰体尺寸比之前的战列舰仍然有明显增长,这种尺寸的战舰对于英国海军只有三个干船坞可以容纳。第一海军大臣杰克森希望缩小舰型,舰体长度不超过伊丽莎白女王级,宽度比A方案减少,从而便于入坞。他甚至打算通过三联装主炮来缩减核心区长度,然而海军造舰局局长指出了三联装炮塔的各项缺陷[B]。杰克森还认为这种巨大的战列舰会被认为是一项创新,从而激发美国去建造更大的主力舰,而美国的工业潜力和经济实力是英国所不能匹敌的[D]。另外,杰克森并不认同对之前战列舰搭载的6英寸副炮缩小口径。5月31日的海军大臣会议认同杰克森的观点,其中一种论点认为战列舰会遭遇敌方驱逐舰和巡洋舰的联合攻击,而6英寸炮与更小口径的舰炮相比在弹道和装药上都有优势[7]。只有在允许各炮独自速射的近距离上,5.5英寸炮才能相对发挥射速优势。在差不多同一时期日本海军计划伊势级战列舰时也考虑了副炮问题,认为6英寸炮弹重较大不适合人力装填,从伊势级开始改为5.5英寸口径副炮。而英国海军武器局局长(DNO)则认为6英寸炮在人力装填方面不存在问题。出于统一副炮口径的考虑,海军武器局局长更偏向于沿用6英寸副炮。尽管如此,在海军上将级的一系列设计方案演化中,副炮配置一直都是5英寸或者5.5英寸口径。

         基于对A方案的修改建议,1916年1月1日,海军造舰局局长提交了B方案,舰长相对A方案只缩短了10英尺——这显然没有充分满足杰克森的要求;舰宽缩减到90英尺(约27.4米),吃水则增加了2英尺(约0.6米),动力功率降低到60,000轴马力,最高航速下降到25节,排水量为29,500英吨。由于舰宽减少,B方案在水下防御性能上显然不如A方案,甚至还不如查塔姆浮靶,而查塔姆浮靶的水下防御结构足以承受400磅TNT炸药的攻击,这促使英国海军研发装药量更大的新型鱼雷。新型战列舰必然要具备更强的水下防御性能。

         1916年1月6日,第一海军大臣要求第三份设计方案,航速下调为22节,一方面可以缩短长度降低对船坞设施的条件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到只需与其他慢速战列舰编队,更快的航速被认为是一种浪费,不如降低航速节省造价[K];舰宽则相比B方案有所增加以确保水下防御性能。1月18日,DNC提交了两份方案(C1和C2),其中C1方案的垂线间长比B方案缩短了90英尺(约27.4米),舰宽和吃水与A方案一致,排水量为27,600英吨;C2方案的舰体长度进一步比C1方案缩短了50英尺(约15.2米),全长仅为657英尺(约200.3米),排水量也降低到26,250英吨,作为代价吃水增加了1英尺3英寸(约0.4米)。由于明显缩短了长度,副炮减少了一对[8]。与之前的方案相比,两个C方案都少了一门3英寸防空炮和两座鱼雷发射管。水下防御结构填充了5排水密钢管,如果能减少到4排,则可以节省250英吨重量,吃水可以降低8英寸,但DNC认为需要确保足够的水下防御性能[B]。

         在1月25日的会议上[9],第一海军大臣表示,英国海军大舰队总司令认为目前对于22节航速的战列舰已经足够多了;第二海军大臣则指出,英国在1912年和1913年的造舰计划中都没有建造战列巡洋舰,在没有情报表明德国停止建造战列巡洋舰的情况下应当假设德国海军的造舰计划中仍有更多的战列巡洋舰。在审查了之前给出的这些方案后,海军部要求DNC准备基于A方案修改进行新方案的设计,舰宽、吃水、装甲和兵装与A方案相同,但是尽量缩短舰体长度;设计航速与伊丽莎白女王级相同。另外,额外一种5英寸口径的副炮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副炮配置改为5.5英寸口径[D]。DNC在2月1日提交了D方案,其基本性能参数如下所示。

列表:新型战列舰设计D方案的性能参数[D]

全长757英尺(约230.7米),舰宽104英尺(约31.7米),平均吃水23英尺6英寸(约7.2米),排水量29,850英吨

兵装:8门15英寸炮,12门5.5英寸炮,1门3英寸防空炮,2基21英寸鱼雷管

主装甲带10英寸,炮座装甲最厚10英寸

65,000轴马力,最大航速25.5节

列表:全部5个新型战列舰设计方案的重量分配对比[10]

方案编号ABC1C2D
设备750750700700700
舰体11,65011,00010,800950011,400
兵装47504750465046504700
动力35503250245024503350
装甲91508600786077708500
常备燃油10001000100010001000
满载燃油35003000300030003000
余量150150140130150
常备排水量31,00029,50027,60026,25029,850

         1916年1月[A],时任英国海军大舰队总司令杰里科被询问有关这些新型战列舰设计方案的意见,他对这些方案都不满意。他在2月8日的信件中给出的答复大致如下[K]:“英国皇家海军目前并不需要更多(慢速)战列舰,因为英国海军在这一项已经取得了充足的数量优势;实际上,英国海军需要大量的轻型辅助舰艇为主力舰队扫除水雷和潜艇的威胁。英国海军在将来所急需的是战列巡洋舰,特别是那些足够高速的战列巡洋舰。目前德国正在建造至少3艘非常快速的战列巡洋舰,兴登堡号,维多利亚·路易斯代舰和弗雷亚代舰,这些战舰能(至少在数小时内)达到30节航速,明显超过(当前)英国海军的任何一艘战列巡洋舰,而且这些新型战列巡洋舰很可能搭载接近15.2英寸口径的主炮。所以,英国将来需要建造的任何大型战舰都必须是战列巡洋舰;尽管勇敢级和声望级具有更快的航速,其薄弱的装甲防御使得她们都不足以抗衡德国的新型战列巡洋舰。”贝蒂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早期装备12英寸炮的战列巡洋舰缺乏足够的航速难以发挥作用,而且他非常担忧将来在战列巡洋舰方面德国海军可能同时取得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优势[A]。对于这些方案中航速25-27节的设计,杰里科指出,基于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经验表明这一中间航速是没有用的,新型主力舰的航速要么按30节要么按21节设计,而显然英国海军更需要足够高速的主力舰。

         对于新型主力舰的设计需要,杰里科列出的观点如下[K]:

(1) 建造航速达到30节的战列巡洋舰;如果仍然要建造战列舰,那么只需要21节航速。

(2) 只需要配备一个桅杆,因为第二个桅杆会让敌方能推断该舰的航向和航速。

(3) 如果已经完成了更大口径舰炮的设计,就应该被装备在新舰上;如果没有,也应当考虑搭载更大口径的主炮。

(4) 新型主力舰应至少搭载8门主炮(声望级和勇敢级就是反例),这不仅是确保足够的火力投射量,更重要的是需要保证火控有效。

(5) 之前提交的所有方案在主装甲带以上部分都缺乏足够的装甲,主装甲带往上一层的装甲带厚度应不低于7英寸,最上层的装甲带厚度应不低于4英寸。考虑到远程炮战在将来更加有可能可行,甲板装甲应足够厚,其中一层甲板(也许是下装甲甲板)厚度应不低于2.5英寸。杰里科认为这些方案与德国最新的设计相比在这些方面都不占优势。

(6) 需要增强烟道装甲防御,而德国主力舰被认为在这一点做的很好。

(7) 杰里科对于压低吃水的意义表示质疑。他认为低于30英尺的吃水没有好处,达到30英尺左右的吃水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能减少舰体长宽控制尺寸。

(8) 为了具备凸舱和水密钢管的水下防御结构,装甲防御有所牺牲。杰里科认为如果通过进一步细化水密分舱、调整内部布局和大幅强化排水能力就能解决水下防御问题的话,那么就不需要这种凸舱结构(看来他并不了解这一全新结构设计的水下防御效能)。作为注释,他建议在后续设计方案中都需要尽量降低最大舱室的尺寸。

(9) 每侧1具鱼雷发射管是足够的,两侧的鱼雷武器应位于分隔的舱室,并增加备用鱼雷的数量。

(10) 主炮最大仰角应达到25度或30度;5英寸炮应对雷击舰是足够的,数量应不低于12门。

(11) 舰体前后部分必然会有相当长的无装甲区段。

(12) 最好尽量强化指挥塔底部的结构防御,也建议在支撑结构外部设置轻薄装甲应对主炮炮口暴风[13]。

(13) 将反雷击武器置于艏楼甲板上并移除了在舰体上的开口,这是一项很好的改进;唯一相对的缺点是增加了主炮炮口暴风的危险。

         杰里科的观点得到了DNC的重视,新型主力舰随之按照30节航速的战列巡洋舰进行设计。不过DNC并不完全认同杰里科的观点,比如只设置一根桅杆会导致相关设备布置困难,尤其是无线电天线[B];声望级按照单桅杆设计,但最终还是增加了第二个桅杆。DNC认为杰里科没有意识到新型水下防御结构在测试中展现的优秀性能。而既然明显提高了航速要求,动力舱室和舰体的尺寸会不可避免有明显增大,为了控制尺寸必然要增大吃水了。在提交D方案的同日(2月1日),DNC也提交了两个战列巡洋舰方案,其性能参数如下所示[12]。

列表:战列巡洋舰方案1、方案2的性能参数[11]

方案编号12
舰体全长(米)269.7256.0
垂线间长254.5240.8
舰宽31.731.7
设计吃水7.97.6
满载吃水9.08.7
排水量(英吨)39,00035,500
兵装8门15英寸炮 12门5.5英寸炮 2基鱼雷管同1
动力系统大管锅炉,宽舱细管锅炉,窄舱
轴马力120,000120,000
航速(节)3030.5
主装甲带(英寸)88
炮座装甲99

         作为战列巡洋舰设计的两个方案,与战列舰方案相比削减了装甲并将航速提高到30节,排水量明显上涨。两个方案的区别在于方案2采用了细管锅炉,从而比方案1减少了3,500吨排水量,缩小了舰体尺寸,并且还增加了0.5节航速;采用细管锅炉相比减小了锅炉舱的宽度,能提供更大的防雷纵深。英国海军在之前的主力舰上一直保留使用大管锅炉,认为尽管细管锅炉可以压缩动力舱室的尺寸有利于节省吨位,细管锅炉长时间使用的性能下降更快,更需要频繁维护;然而从这两个方案对比来看,采用细管锅炉的增益是非常大的,而且方案1的舰体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在霍金斯级巡洋舰上也开始使用细管锅炉,甚至考虑到长期海外部署的需要;在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上也同时采用了细管锅炉和减速齿轮传动,明显提高了动力装置的效能。德国的主力舰普遍采用细管锅炉,这是德国战列巡洋舰比英国战列巡洋舰能具备更好装甲防护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月17日DNC又提交了4个战列巡洋舰方案,这些方案均采用细管锅炉,其主要性能参数如下所示。

列表:战列巡洋舰方案3-6的性能参数[D]

方案编号3456
舰体全长(米)262.1230.7253.0268.2
垂线间长246.9216.4237.7253.0
舰宽31.731.731.731.7
设计吃水7.97.67.67.9
满载吃水9.08.88.79.0
排水量(英吨)36,50032,50035,50039,500
兵装8门15英寸炮 12门5.5英寸炮 2基鱼雷管4门18英寸炮 12门5.5英寸炮 2基鱼雷管6门18英寸炮 12门5.5英寸炮 2基鱼雷管8门18英寸炮 12门5.5英寸炮 2基鱼雷管
轴马力160,000120,000120,000120,000
航速(节)323030.530
主装甲带(英寸)10888
炮座装甲9999

         方案3基于方案2修改而来,增加了锅炉舱的宽度以容纳更多锅炉,将最大功率增加到160,000轴马力,航速增加到与声望级和勇敢级一致的32节,同时主装甲带也增厚到10英寸。与方案2相比,方案3将舰体长度增加了6米左右,而对动力和装甲的增强只增加了1,000吨排水量和0.3米吃水;方案3的舰体方形系数应该更小。方案4、5、6则设计搭载18英寸炮,不明确其具体布局[14],对18英寸炮以15英寸“B”型炮代称以避免泄露情报;其他基本沿用方案2的设计,锅炉舱室宽度应该与方案2一致。另外,对于方案1、2、3也可以换为6门18英寸炮的主炮配置,以增加6英寸吃水和稍微降低航速为代价[D]。

         从之前杰里科提出的要求来看,显然主炮数量少于8门的方案被否定了;尽管杰里科也提到要考虑搭载更大口径的主炮,一方面搭载8门18英寸炮的方案舰体尺寸太大,另一方面也存在18英寸炮能否及时充足供应的顾虑,只有阿姆斯特朗公司有能力制造这种巨型舰炮[A]。这些方案只提供了性能指标而没有对应草图[15]。

         在经过讨论后,DNC选定方案3展开更详细的设计。3月27日,两个战列巡洋舰方案A、B的设计指标和草图提交给海军部,B方案主要的区别是比A方案多了4门5.5英寸炮[17]。与战列巡洋舰方案3相比,虽然B方案对动力功率有所削减,但因为同时下调了装甲防御减少了吨位和吃水,航速指标仍然为32节。与A方案相比,B方案更多的副炮所增加的重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海军部最终选定了B方案作为海军上将级的设计原案,并在4月7日正式通过了设计。4月13日,通过了建造4艘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的决议,其中3艘将分配给John Brown、Cammell Laird和Fairfields船厂[K],剩下1艘的船厂分配因为在Armstrong Whitworth的Elswick造船厂仍在建造智利订购的海军上将柯克伦号战列舰而被推迟[G]。4月19日英国海军下达了前3艘战列巡洋舰的订单,但是要求这些工程所使用的人力和材料仅限于搭建主体结构框架,不得明显影响战时急需的作战舰艇和运输船的建造。6月13日,在英国海军已经确定征用原先智利订购的海军上将柯克伦号后,第四艘海军上将级的订单被指派给Armstrong Whitworth。与此同时,另一封给John Brown造船厂的信件要求对于新型战列巡洋舰的工程按照“和平时期”的速率进行[K],这其实提高了工程优先级,而其他造船厂的3艘战列巡洋舰的工程优先级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G]。对于选定John Brown船厂负责的工程提高优先级的原因则不明。

列表:战列巡洋舰方案A、B的性能参数[16]

全长262.1米,垂线间长246.9米,舰宽31.7米,设计吃水7.6/7.9米(前/后),重载平均吃水9.0米,排水量36,250英吨(B方案36,300英吨)

144,000轴马力,航速32节,设计载油1200英吨,最大载油4000英吨;

兵装:8门15英寸炮(每炮备弹80发),12门5.5英寸炮(B方案16门)(每炮备弹150发),2门3英寸防空炮[18],2或4具21英寸水上鱼雷发射管(B方案2具21英寸水下鱼雷发射管)

装甲(厚度单位英寸):主装甲带到上部装甲带8-5-3(舰体壳板1.5-2);艏部装甲带5-4,艉部4-3;舱壁4-3;炮座9(最厚);炮塔11-10,炮塔顶部4.5;前部指挥塔10;指挥塔通信管3~3.5;鱼雷指挥塔6,鱼雷指挥塔通信管4;防雷舱壁1.5-0.75;烟道1.5;艏楼甲板1.5-1,上甲板后部1,主甲板1.5,下甲板1~2(前)1~2.5(后)

重量分配:

项目重量(英吨)占比%(A方案)
舰体14,07038.8
兵装4750(B方案4800)13.1
动力系统520014.3
装甲10,10027.9
主体设备7502.1
燃油12003.3
余量1800.5
合计36,250(B方案36,300)100.0

         1916年5月31日,就在胡德号开始安置龙骨的同一天,日德兰海战爆发了。在这场战斗中,英国海军因为弹药库殉爆的原因而损失了3艘战列巡洋舰,这一结果毫无疑问是灾难性的,它揭示了英国主力舰在防御设计上存在的致命缺陷。胡德号的工程被立即叫停并对其设计开始了大量的审查修改工作。

日德兰海战后的修改与设计定型

         在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有3艘战列巡洋舰因为弹药库爆炸而战沉,德国海军则没有一艘主力舰因此沉没,这引起了英国海军部的高度重视。在整个6月份期间,英国海军对战列巡洋舰发生弹药库爆炸的原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激烈的争论。英国海军内部对此给出的解释主要分为两派[19],一派最初以贝蒂为代表,认为是为了追求射速而堆积发射药并且没有关闭防火门的危险操作,加上英国海军采用的发射药的材质和包装本身易燃易爆,导致被炮弹命中炮塔部位通过弹药转运路线引发一连串的爆炸并最终抵达弹药库造成弹药库殉爆;另一派则以杰里科为代表,尽管一开始不否认弹药操作的安全规范问题,但同时指出英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在装甲防御上存在缺陷,舰体上部和水平甲板的装甲不足以阻挡敌方穿甲弹射入弹药库,并且也指出对于弹药库的防火设计本身就不完备。在6月25日的海军部会议上,杰里科和贝蒂倾向于支持后者,一方面认为战列巡洋舰发生的弹药库殉爆几乎可以确定是由炮塔或者供弹部位的发射药火灾传播到弹药库所导致的,另一方面认为急需增强弹药库上方的甲板装甲[D]。这一观点得到了各位海务大臣的赞同,但是DNC表示强烈反对,认为缺乏足够的甲板装甲并不是战列巡洋舰发生殉爆的原因。DNC的意见得到了第三海务大臣的认同,然而杰里科和贝蒂所支持的解释还是占据了上风。到11月时杰里科晋升为第一海务大臣,这进一步使得“缺乏充足的装甲防御而非危险操作是日德兰海战中战列巡洋舰发生殉爆的主因”这一派的观点在海军部大获全胜。在戴恩考特1916年12月16日的备忘录中[20],他坚持认为供弹方式才是关键因素,而各方报告表明日德兰海战幸存的战舰中没有一艘被击穿甲板装甲,且炮弹破片击穿甲板射入发射药库的案例只有巴勒姆号一个。而且,由于甲板装甲覆盖的面积非常大,增厚甲板装甲必然会极大地增加重量,从而明显增加战舰的排水量和造价。DNC的意见也许确实有所影响,海军部在8月4日通过的海军上将级修改方案与原案相比并没有显著增厚甲板装甲[D];然而海军部仍然要求对新型战列巡洋舰大幅改进装甲防御。7月5日DNC提交了两个修改方案,其性能参数如下表所示。

列表:7月5日两种修改方案的性能参数[21]

方案战巡改案战列舰设计A案
全长/垂线间长(米)262.1/241.9262.1/241.9
舰宽31.731.7
设计吃水(前/后)7.8/8.28.5/8.8
重载吃水(平均)9.09.6
轴马力144,000144,000
航速(节)31.75~3231
燃油(英吨,设计/最大)1200/40001200/4000
兵装8门15英寸炮 16门5.5英寸炮 2门3英寸防空炮 2具21英寸水下鱼雷管8门15英寸炮 16门5.5英寸炮 2门3英寸防空炮 2具21英寸水下鱼雷管 2具21英寸水上鱼雷管
装甲(英寸)  
主装甲带/上部装甲带8/312/6
艏部/艉部装甲带5-4-3/47-6/4
舱壁4-36-4.5
炮座(最厚处)912
炮塔15-1115-12
前部指挥塔1012
前指挥塔通信管33
鱼雷指挥塔66
鱼雷指挥塔通信管44
防雷舱壁1.5-0.751.5-0.75
烟道2.52.5
艏楼甲板1.25-21.25-2
上甲板0.75-10.75-1
主甲板1-1.5-21-1.5-2
下甲板(前/后)1-1.5-2/1-2.51-1.5-2/1-2.5
重量分配(英吨)  
主体设备750750
兵装49505000
动力系统53005300
燃油12001200
装甲10,60013,400
舰体14,52014,750
余量180200
总计37,50040,600

         在DNC于7月5日提交的两个修改方案中,战巡改案相对的增重较少,也许是基本按照DNC自己的意见制定的;而战列舰A案对侧舷装甲直接进行了大幅增厚,直接改称为战列舰设计,显然更贴近海军部的想法。在战巡改案中,8英寸主装甲带向上增加了0.51米(20英寸)覆盖高度,原先的5英寸上部装甲带被削减至3英寸以平衡其他部位装甲强化的增重,另外在主装甲带内侧距离约6米(20英尺)处增设了防破片装甲舱壁,位于油舱外侧的防雷舱壁的上部也增厚以便阻挡穿过穹甲的炮弹产生的破片;下层防御甲板的厚度从1.5英寸增加到2英寸,炮座装甲位于甲板之间的部分增厚,增设围绕5.5英寸副炮弹药提升井的1英寸舱壁。这些修改意味着增加500英吨左右的重量和4英寸吃水[22]。主炮塔正面装甲增厚到15英寸,顶部装甲从4.5英寸增厚到5英寸[25],分别带来16和45英吨增重。烟道和司令塔部位的装甲也得到增厚,发电机则再增设4台,足足增加了一倍,虽然增设发电设备这点在日德兰海战前就有考虑[A]。对于鱼雷的布置仍在讨论中。战巡改案与原案相比增加了1200英吨重量和9英寸吃水,可以认为改动不是很大;战列舰A案则非常直接地大幅增厚侧舷装甲,与战巡改案相比进一步增加了3100英吨重量和0.61米(2英尺)吃水,航速则小幅下降到31节左右。尽管直接大幅增厚装甲导致明显增重,得益于原案中较浅的吃水和高干舷,战列舰A案的设计吃水与伊丽莎白女王级相比仍然要少2英尺,而其装甲防御与后者相当,还具有31节的高航速和明显更好的水下防御性能,可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想化的高速战列舰。

海军部对能在不需要大量重新设计下直接将装甲强化到如此程度感到惊讶,进一步要求DNC准备以此为基础搭载三联装15英寸炮塔的设计。战列舰A案的排水量已经突破4万吨,这必然意味着高昂的造价,其主炮火力却跟设计排水量仅有25,500吨的R级战列舰相同[23]。7月20日,DNC提交了搭载三联装15英寸炮塔的三个方案:B方案装备4座15英寸三联装炮塔,C方案为2座三联装炮塔混搭2座双联装共10门主炮,D方案装备3座三联装炮塔。这三个方案除了武器配置以外其他设置与A方案一致,B、C、D方案的设计排水量分别达到43,100、41,700和40,900英吨,设计/满载平均吃水分别为9.1/10.1、8.8/9.8、8.7/9.7米,航速从接近31节到30.5节。直接替换为三联装炮塔的主要问题是受限于空间而被迫削减备弹数量,B、C、D方案的主炮每炮备弹从A方案的120发分别削减至80、96和106发[24],而80rpg是一战前的标准了。如果要保持备弹量只能扩大弹药库空间,要么就削减动力舱室从而进一步影响航速,要么只能再拉长舰体导致超出现有船坞设备的容纳能力,而且这会使吨位继续水涨船高。不仅如此,换用三联装炮塔的增重进一步恶化了干舷并增大吃水。可以认为基于原案的修改在性能强化方面已经达到了可行的极限了。

海军部在8月4日审议通过了战巡改案;8月31日,海军部对于修改为战列舰的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大幅强化装甲导致稍微降低航速等的代价是值得的。总监(Controller)认为这一方案是对于后三艘海军上将级的修改。总监通过了战列舰A案,认为目前的英国战列巡洋舰在侧舷装甲方面明显不如德方,而且“尽管我对于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战巡的损失是因为侧舷装甲不足这一解释表示怀疑,我认为我们的舰队在这方面的不足会在主观感受上造成不利影响”[B]。在造访了Clyde之后,第一大臣巴尔福(Balfour)发现,分配建造第四艘战巡的船厂认为增加装甲不会延缓其建造工程。9月11日,总监建议将胡德号与其他三艘海军上将级按照同一设计建造,胡德号在这项决定之前于9月1日已经重新开始安置龙骨。9月13日海军部通过了战列舰A方案。

也许是因为日德兰海战的教训过于惨痛,尽管在战列舰A案当中已经对装甲进行了大幅强化,对海军上将级在防御上的改进尝试仍然没有停止。杰里科在9月7日写给海军部的评论也许影响了DNC后来在9月30日提出的修改意见[B]。DNC强烈地维护他的设计,认为目前海军上将级的设计“在装甲防御方面比目前已知的所有海军任何一艘建成或计划中的战舰都更优秀”。杰里科抱怨称后弹药库的顶部距离上甲板太近了;DNC反驳称胡德号的弹药库需要更大的容积,要求每门主炮120发备弹,而不是80rpg。炮弹需要击穿足够厚的装甲(10.5英寸)才能在内部爆炸,“这样的装甲防御被认为是充足的”。杰里科尤其注意到这一设计在装甲方面存在“突变”,比如说分别在主装甲带上部边缘上下处射入的两发炮弹需要击穿的装甲厚度有很大差别,尽管它们到弹药库的距离几乎一致。DNC辩证称这一布局是切合防御需求的,比如说穿过艏楼甲板的炮弹在抵达弹药库之前需要击穿120磅的装甲,而对于落角小于30度的炮弹在击穿侧舷装甲带之后还需要击穿80磅的甲板。杰里科如此强调对弹药库的装甲防御,这有他声称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战舰的穿甲弹击中了英国战巡弹药库的原因[26]。

基于对日德兰海战所反映的经验教训更详细的分析,9月30日,DNC提交了对战列舰A案的进一步修改意见,其主要内容如下:对主装甲带上方的上部装甲带进行厚度分段,主甲板到上甲板的部分从6英寸增厚到7英寸,从上甲板到艏楼甲板的部分从6英寸削减到5英寸;舯部的艏楼甲板厚度从1.75英寸增厚到2英寸;前部的上甲板从1英寸增厚到2英寸,后部的上甲板1、2英寸的装甲区域增加;弹药库上方的主甲板从2英寸增厚到3英寸,后部的主甲板从1.5英寸增厚到2英寸;后部的下甲板由单层的1英寸钢板修改为两层,部分厚度增加到1.5英寸。这些修改确保了以30度落角射入该舰侧舷或者甲板的炮弹至少需要穿过总共9英寸厚的装甲[27],装甲重量从战列舰A案的13,400英吨增加到13,550英吨;其他方面基于战列舰A案的重量变更如下:设备+50英吨,兵装+200,舰体+200;设计排水量由此增加到41,200英吨,吃水增加了3英寸[28]。作为对干舷降低的平衡,舰体型深增加了1英尺,舰艉则逐渐上翘,在末端高出2英尺[29]。海军部于10月2日批准了这些修改。此后其余三艘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罗德尼(Rodney)号、豪(Howe)号、安森(Anson)号分别于10月9日、10月16日、11月9日开工,4艘海军上将级的名字在7月14日被选定。

1916年11月7日,杰里科在写给海军部的信件中对海军上将级的装甲防御继续做出了他的评价。杰里科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K]:(1) 弹药库顶部需要再增设1英寸装甲;(2) 位于前部弹药库上方的“关节线条”(Knuckle Line)之间的主甲板厚度应由80和120磅的混搭布局修改为统一80磅;(3) 前部的下甲板和弹药库的纵向舱壁需要增设40磅的装甲;(4) 装甲甲板的下坡段看起来对于一些区域没有提供足够的防护,需要调整;(5) 舰体前部的‘外飘’看起来太夸张了,有可能造成一些方面的困难。对这些意见的官方回应是,尽管这些观点不无道理,但海军上将级的设计就目前来看已经优于已知的任何设计方案;海军上将级的原先设计概念是高航速、有充足的储备浮力和良好水下防御性能的战列巡洋舰,目前所作的修改已经增加了大量重量,如果还要继续增加重量,则这些战舰就无法实现原先应有的功能了。至于大幅度的舰体外飘是否会导致一些问题,海军部目前明确这不会导致任何问题。

DNC的修改设计方案和装甲示意图在12月14日得到批准[30]。在1917年8月20日,DNC最终完成了所有详细图纸的绘制(包括各类剖面图),这些图纸在8月30日得到盖章确认[B]。这一般被认为是海军上将级在纸面设计上的最终定型了。然而,在1917年及之后到胡德号于1920年建成的时间内,对于海军上将级的修改意见仍然被不断提出,而胡德号由于其最快的工程进度来不及大幅修改,在设计细节上也渐渐与其三艘姊妹舰分道扬镳。在胡德号最终建成时,其设计细节也与1917年8月20日的状态有所不同。

1917年起的进一步改进以及胡德号与其姊妹舰的区别

         有关对海军上将级加强弹药库防御的尝试仍然没有停止。在一战中期,特别是在日德兰海战之后,许多设计师相信一种方法能避免弹药库殉爆摧毁战舰,即设置弹药库泄压通道,理论上弹药库殉爆时产生的气体能通过这些通道疏散,从而避免对舰体造成巨大的开口引起进水沉没。然而,海军方面认为这是一种“消极思想”,这些泄压通道的存在即是假设炮弹会击穿装甲进入弹药库造成殉爆,而从设计考虑上应当认为需要阻止炮弹射入弹药库。在1916年12月,确认不会在海军上将级设置预防殉爆的泄压通道[K]。从事后角度来看,这似乎不是一项很好的决定,无论是因为胡德号最终的结局,还是因为在1919年的模拟测试中所反映的新型15英寸穿甲弹面对胡德号的装甲体系足以导致发射药殉爆的情况。

         1917年3月6日,海军武器局局长提出了改进海军上将级防御性能的意见:将15英寸炮的通信站(15-inch Transmitting Station)和下部司令塔从水线上方挪到水线下方,同时将主炮和副炮的弹药库位置交换,将发射药库置于炮弹库下方[K]。对于前者,15英寸炮的通信站被移到上平台甲板(upper platform deck),其上方紧接着副炮和鱼雷的通信站;下部司令塔不能再降低位置了,否则会影响到主炮弹药库的布置。对于后者,显然是因为炮弹库与发射药库相比难以被引起致命的连环诱爆,所以将发射药库置于更不容易被炮弹抵达的舰体深处可以降低殉爆概率。不过,当战舰触雷时,如此布置缩小了发射药库的防御纵深,在当时看来增加了面临水雷时的危险。由于胡德号的工程进度较快,已经无法更改主炮弹药库的布置方式,只能将前部5.5英寸炮的药库与弹库互换位置[K];而其他三艘姊妹舰由于工程进展缓慢,得以进行包括交换主炮弹库和药库位置等较大程度的设计修改。

         有趣的是,对于交换主炮弹库和药库位置的修改,并不是应用到全部主炮的。根据DNO(海军武器局局长)的意见,只需对海军上将级的前半部分主炮弹药库做如此修改,而后部保持不变以确保应对水雷的防御能力。最初的观点是,这些战舰的舰艏底部仍然平直,并且有防雷凸舱延伸保护[B],加上扫雷器(paravane)的使用,舰艏部分触雷的情况被认为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在Haslar的海军技术实验所的模拟实验表明,如果一艘大型舰船压过一颗水雷,那么这颗水雷会在舰体的前半部分(也许由于流畅的舰体型线)被排开,然后再靠近舰体后部,这意味着新型战巡面临水雷的危险区域是从主机舱开始往后的舰体部分[K]。考虑到实际的运动情况,当战舰在转向中处于侧倾状态时,舰体后部触雷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大[31]。

         1917年5月,对后三艘海军上将级的主炮弹药库布局变更正被考虑;到7月31日,这项修改仍然没有被确定。如果交换前部主炮弹库和药库的位置,那么对A、B炮塔而言,每炮的备弹量会分别从120发下降到110发和105发[32]。为了确认不同布置应对水雷爆炸的具体防御效果,8月30日,DNC建议利用查塔姆浮靶修改以验证两种弹药库布局的水下防御性能,其中在内层舰底和弹药库平台之间用零碎的钢管(crush tubes)作为防雷材料填充。测试的水雷为H2型,装有320磅的阿玛图(amatol)炸药;在浮靶

注释

1、在胡德号建成时,世界最快速主力舰为英国海军的声望级、勇敢级和胡德号,均可达到32节航速。

2、参考《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R.A.Burt)。

3、参考网站https://www.rebellionresearch.com/sinking-of-hms-audacious

4、详见Warship Volume VI,No 24: Attack and Defence (D.K.Brown)。

5、数据参考[A][D]。

6、按照参考资料[B],在A方案之前的初步设计参数为垂线间长750英尺、舰宽101英尺(水线约92英尺)、吃水22英尺,排水量29,000英吨,90,000轴马力,最大航速25-26节。为了减轻动力系统重量,3/4的锅炉为细管锅炉,轮机采用减速齿轮传动。

7、详见参考资料[B],Chapter 9注释46。

8、为参考资料[B]所述;而参考资料[D]认为是为了减轻重量。

9、参考[B];按照参考资料[C],这一会议的日期为1月26日,也许第二海军大臣的意见是在这一天才提出的。此处原文表述似乎有歧义,“when consulted, C-in-C Grand Fleet had been quite satisfied with a 22- knot battleship”,显然杰里科是认为不需要慢速战列舰而更需要高速的战列巡洋舰;而直接从上文应第一海军大臣要求将方案调整为22节航速战列舰来看容易误解成“22节航速战列舰的性能是足够满意的”。

10、数据取自[B],重量单位英吨;根据[D],在1916年1月1日还有一个方案,设计吃水26英尺3英寸,重载吃水29英尺3英寸,排水量30,350英吨,75000轴马力27节航速,其他性能参数与B方案基本一致。

11、参考[D][K],长度按英尺换算精确到1位小数。

12、注意到这两个方案的提交日期要早于杰里科2月8日的信件。一般资料在给出杰里科的意见后才提到转为战列巡洋舰设计的系列方案,而从日期来看早在2月之前,也许如注释[9]在1月25日左右的会议上,就应该受此影响让DNC在D方案的同时准备了战巡的1、2方案,可能在正式转向战巡之前还有一段决策过渡时期。

13、在方案C、D相比方案A、B取消了对司令塔下部管道的装甲,有关这5个新型战列舰方案的装甲细要详见[D];可能杰里科正是注意到这点。

14、参考资料似乎没有提到这些18英寸炮方案的详细主炮布局。按照[B],提供换用单装和双联装18英寸炮塔作为搭载15英寸炮塔的对比,然而从方案4-6的舰体长度来看,更可能是均为双联装18英寸炮塔。

15、DNC将战列巡洋舰方案视为对战列舰方案A的“拉长版”,既然在之前准备的新型战列舰方案草图已经展示了基本布局,DNC对这些战巡方案就没有提交草图,直接给出了性能数据。详见[B]。

16、数据对照参考[A][D]。

17、参考资料[K]提到了12门副炮系列方案的副炮布局问题:2门位于遮蔽甲板(shelter deck)中线,其中1门在向侧舷方向射击时会越过舰载小艇,可能炮口暴风会对其造成损害。所以对此重新调整了布局并将副炮数量增加到16门,其中4门位于遮蔽甲板。此处表述比较模糊,不清楚所述的12门副炮方案的布局是包括战巡A案还是之前的战列舰方案,其他资料给出的战列舰方案C2的示意图所展示的副炮布局与此处所述明显不同,故此处也许是战巡A案的副炮布局。此处记述12/16门副炮方案的各向射数为艏向6/6、侧舷7/8、艉向5/4。

18、参考资料[K]的记述是,2门防空炮位于遮蔽甲板末尾,没有确定是3英寸还是4英寸,另外在烟囱侧面也有可能附加2门防空炮。同时还提到对鱼雷武器的考虑,1916年3月11日DNC询问海军部能否在新型战列巡洋舰上删去(suppress)鱼雷管,因为这些鱼雷管不得不穿过侧舷装甲(对防御性能不利),而考虑到战列巡洋舰会在较远距离上交战,DNC认为鱼雷武器在战列巡洋舰上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海军部则驳回了这一观点,认为鱼雷武器潜力巨大,在舰队交战中有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而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在新型战列巡洋舰上鱼雷武器被保留。

19、对于日德兰海战英国海军对其战列巡洋舰发生弹药库爆炸的调查和争论,在战列舰论坛seven_nana的帖子《日德兰纪念系列 - 弹药库殉爆专题》中已有非常详尽的阐述。

20、详见战列舰论坛seven_nana的帖子《日德兰纪念系列 - 弹药库殉爆专题》。

21、参考[A][D];[A]中记述两个方案的高射炮为4英寸,而[D]记述为3英寸,4英寸高射炮是之后的战列舰方案B、C、D的配置,此处以[D]的数据表为准;对于鱼雷管也有矛盾,[D]认为战列舰A案与战巡改案的鱼雷配置一致,战列舰B、C、D案为4具鱼雷管,而[A]认为战列舰A案装备水上/水下鱼雷管各2具。在[A][B]文中有提到战列舰A案在后部增加了2具水上鱼雷管。[B]提到DNC以空间不足为理由否定了杰里科增设一个水下鱼雷舱室的提议,这是DNC在战列舰A案中以增设2具水上鱼雷管作为替补的原因。

22、详见参考资料[B],Chapter 9注释54。此处提及的500英吨增重说明没有提到主装甲带内部的防破片舱壁。注意在战巡改案上的这些修改基本在6月25日的会议上得到确定,根据[G],由第三海军大臣在6月26日举行的会议上,提交了两份图纸展示了对于新型战列巡洋舰的装甲修改。

23、R级的设计排水量参考[E],根据《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R.A.Burt),R级实际建成的常备排水量在3万吨左右。

24、注意实际上各资料中对于战列舰A方案的主炮备弹仍为80rpg而非120rpg,此处存疑。

25、对于新型战巡的炮塔顶部装甲,第三海务大臣在7月11日的信件中提议如下:“我认为提升炮塔防护迫在眉睫。马来亚号的170磅‘钒质装甲板’(Vanadium Plate)被证明应对重型穿甲弹有满意的性能,但是比较贴近极限,我建议新型主力舰应至少具备采用新型钒质钢或者等价性能材质的不低于200磅的炮塔顶部装甲,炮塔前部装甲应达到15英寸厚度。...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战舰的设计概念是高速、具有相对较浅的吃水和优秀防雷性能的战列巡洋舰,继续增加装甲会进一步降低航速、增大吃水,从而逐渐偏离原先的设计概念。”7月16日,杰里科认为新型主力舰的炮塔顶部装甲应达到6英寸,而DNO表示给胡德号准备的相应装甲板已经按照5英寸厚度轧制了。杰里科表示胡德号可以不变,其他三艘同级舰则应该将炮塔顶部装甲增厚到6英寸。详见[G]。

26、详见参考资料[B],Chapter 9注释59。

27、根据[K],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对炮塔装甲进行了增厚,顶部从4.5英寸增厚到5英寸,前部增厚到15英寸。

28、参考[B],Chapter 9注释61。

29、参考[D],此处对于原文表述似乎存在问题,从战列舰A案到41,200英吨的修改增加的吃水为3英寸而不是3英尺,如果其实是拿战巡改案比较那也没有增加到3英尺的程度;另外,既然增加了1英尺舰体型深,那么舰艏的干舷在不更改型线的条件下也应该随之有所补偿,而原文仍表示舰艏的干舷下降了3英尺。

30、对于海军上将级在1916下半年的主要修改节点,在Warship 2010的文章Cancelled Siters: The Modified Hood Class (I.Sturton)开头有清楚的归纳。

31、参考Warship 2010,Cancelled Siters: The Modified Hood Class (I.Sturton)。

32、参考Warship 2010,Cancelled Siters: The Modified Hood Class (I.Sturton)。

主要参考资料

A. 《Battlecruisers》(J.Roberts)

B. 《The British Battleship 1906-1945》(N.Friedman)

C. 《British Battleships 1919-1945》(R.A.Burt)

D.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A.Raven & J.Roberts)

E. 《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D.K.Brown)

F. 《Nelson to Vanguard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23-1945》 (D.K.Brown)

G. 《Clydebank Battlecruisers》 (I.Johnston)

H. 《Warships after Washington》 (J.Jordan)

I. 《Warship Special 1 Battlecruisers》 (N.J.M.Campbell)

J. 《Anatomy of the ship the Battlecruiser Hood》 (J.Roberts)

K. 《Ensign07 Hoo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Northcott)

L. hmshood.org.uk

M. HMS Hood(1920) Naval Encyclopedia

N. Warship International NO.2, 1972, H.M.S. Hood (D.G.Weldon)

O. Warship International NO.2, 1987, The Loss of H.M.S. Hood - A Re-examination (W.J.Jurens)

P. HMS Hood British 1919 Tests on Upper Belt and Deck Armor (N.Okun)

最后更新于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