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14571736973786

微博指不定哪天文章就没了所以复制一份

按T键释放烟幕!

​​导语

       1622年6月24日,葡萄牙舰队在澳门海域遭遇了数量远大于己的荷兰舰队,双方为争夺对澳门的控制权而进行了殊死搏斗。这场战斗最终以葡萄牙人的胜利告终,并最终促成了葡萄牙对澳门进行直接统治。相比之下,战斗中发生的另一件事看起来就不那么重要了:为了掩护登陆部队,荷兰人在风中点燃了受潮的火药以制造人工烟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对烟幕的战术应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烟幕在海战中的作用获得了各国的认可,烟幕发生器也成为以驱逐舰为代表的小型舰艇的重要装置。尽管这一设备并不如火炮、鱼雷、雷达等引人注目,但它们还是在一场场战斗中被启用,在大洋之上拉出一条条超标的尾气烟幕,为复杂的战场增添了别样的风景与更诡谲的变化。本文将以美日双方为主、兼顾其他国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舰艇的烟幕运用进行粗略的介绍,如有谬误,还望不吝指正。

概述

       大致来说,二战期间的战舰有两种方法施放烟幕:第一种方法对于任何舰只都能奏效,只要增加燃油量,不完全燃烧的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炭黑,烟囱中排出的黑烟则形成了烟幕。虽然这种方法泛用性广,但缺点也很明显:锅炉的尾气温度很高,导致产生的黑烟有自发向上飘散的趋势,这对于需要尽可能长时间保持浓度、形状稳定的烟幕来说无疑是重大缺陷。

图1:间战时期在演习中施放不完全燃烧烟幕的平甲板驱逐舰们

第二种方法则是使用烟幕发生器,相比于简单粗暴的锅炉尾气,烟幕发生器的产物温度更低,能实现贴在海面上以遮蔽己方目标的理想效果,这也使其成为需要掩护主力舰的小型舰艇的必备品。与以炭黑为主的黑烟相比,烟幕发生器产生的则常常是白烟。

图3:此时一艘登陆艇拉着白烟路过

 在雷达校射尚未普及的二战中,射击的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弹着点和目标位置的观测,而烟幕则能对此进行有效的干扰。因此无论是在战争初期的巴塘海峡之战中,还是在末期的萨马岛海战中,都能看到施放烟幕掩护主力舰只的驱逐舰的身影。尽管根据这一理论,战列舰等大家伙只需要享受驱逐舰的服务,但实际上,装备烟幕发生器的战舰远不止驱逐舰,巡洋舰乃至战列舰本身同样不乏载有这一装置的例子,本文将挑选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此加以阐述。

日本海军的烟幕发生器

由于资料有限,因此未能考证出日本海军使用的烟幕发生器型号。但根据照片及他人考证结果,这种烟幕发生器的本体为直立圆柱状罐体,还有较长的喷嘴。在各舰不同的照片中,某些照片中能识别出发烟罐,某些照片则能确定没有发烟罐的存在,因此可以确定这种发烟罐易于拆卸,而非固定安装在舰体结构上。事实上,各国海军都没有很多在和平时期安装烟幕装置的照片,只有在临战及战时会安装,这或许是由发烟剂具备的腐蚀性、刺激性所决定的。

       在有图片为证据的舰级中,安装了这种发烟器的最高级别军舰是高雄级,战列舰则没有相应的图片记录。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日本重巡都装备了发烟装置,只有高雄级在不同资料的线图中都出现了发烟罐,其他重巡则没有找到任何安装烟幕发生器的照片,其中的原因尚待考究。

图4:1932年高雄的线图,舰尾红圈中带长喷嘴的柱状物体就是发烟罐
图5:高雄的3D模型中同样出现了这四个发烟罐
图6:一张爱宕在1939年11月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舰尾颜色偏浅的发烟罐
图7:大姐高雄在1939年7月试航时则没有安装发烟罐

相比孤零零的高雄级,日本海军的水雷战队则是烟幕发生器更大的用户。不过,正如上文所述,和平时期的各国海军并不常安装烟幕装置,因此本文所罗列的图片只是搜集图片中安装了烟幕装置的一部分,大部分图片中的舰尾仍然没有发烟罐的存在。(比如朝潮级就没有找到一张含发烟罐的照片 残念)

图8:1936年停泊在上海的长良,舰尾水兵身旁的灰色罐体就是发烟罐。
图9:1937年,在广岛湾航行的鬼怒,图片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两个发烟罐。
图10:在这张绫敷波的合影中,同样出现了发烟罐(红圈中)
图11:狭雾的发烟罐

美国海军的烟幕发生器

   与资料匮乏的日本海军相比,网络上所能搜索到的关于美国海军烟幕发生器的资料要丰富得多,甚至包括这篇完成于1943年9月的《Ships chemicalsmoke munitions: description and instructions for use》。本文将挑选这部手册的段落进行翻译,希望能增进读者对美国海军这一装置的了解。同时,作为互联网中关于烟幕装置最详尽的资料,相信本书对烟幕装置的论述对于了解其他各国的相似装置也一定大有裨益。

图12:手册封面

美国海军使用的烟幕装置种类丰富,包括FS发生器; FM发生器;HC发生器;HC烟幕浮标;HC 发烟罐 ; 烟烛;投掷式烟幕弹;以及供5寸高平炮使用的WP烟幕弹等。

       首先介绍的是FS发生器。FS发烟剂是三氧化硫在液态氯磺酸中的溶液,这是一种腐蚀性极强的发烟液体。释放后,它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雾和盐酸雾的混合物。也正是由于这种强腐蚀性,手册中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如何维护这种发生器、以及在使用后如何清洗,从中我们也许能窥探出各国不把烟幕发生器作为常设装备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FS烟幕在航空布洒与舰载两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典型装置如图中的MK1烟幕发生器。

图13:MK1.Mod1烟幕发生器,用于驱逐舰及以上级别的战舰,使用高压二氧化碳作为压力源
图14:MK2型发生器,用于小型舰艇(如鱼雷艇、登陆艇),使用高压二氧化碳作为压力源
图15:一艘安装了MK2型发生器的鱼雷艇

第二种烟幕是FM烟幕,成分是四氯化钛,由高压二氧化碳吹出。FM发烟剂是无色至黄色的腐蚀性液体,它的原理同样是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形成水合钛烟与盐酸雾的混合物。由于盐酸的存在,FM烟幕同样有一定腐蚀性,但不如FS那么强。FM烟幕的发生器主要是鱼雷艇使用的MK6型,以及稍大些的舰艇使用的MK4型,如图所示。

图16:MK4烟幕发生器,将其中一个罐单独取下就是一个MK6发生器。

第三种是HC烟幕。最常见的HC发烟剂包含六氯乙烷,锌和氧化锌,具体比例可以改变。使用HC烟幕时,必须由水兵点燃以引发HC混合物自身的反应,生成氯化锌和碳微粒,从而形成烟幕。从它的使用方式也能看出,HC烟幕并不适用于罐状发生器,因此其多用于烟烛、烟幕弹等。

图17:形如罐头的HC发烟罐,拉开拉环后投入引燃物,即可引发HC发烟剂的快速反应

第四种是专供5寸炮使用的WP烟雾弹。所谓WP即是“WhitePhosphorus”,也即大名鼎鼎的白磷弹。WP烟雾弹的发烟原理很简单,在弹壳炸开后,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剧烈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微粒即可形成白色烟幕。当然,这个反应也可以用于燃烧,因此使用手册描述WP烟幕弹也可以用作“低强度的燃烧弹”。

图18:WP烟雾弹的外观图

相比日本海军,美国海军对烟幕的重视程度显然要更高一些,在上至法国战列舰下至鱼雷艇的舰尾上都安装了这些堆叠的发烟罐。

图19、20:在美国接受了改装的战列舰“黎塞留”

在照片中,黎塞留在尾部加装的两组烟幕发生器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或许美国人认为尾部没有主炮就需要烟幕掩护)根据外形判断,应该为MK.1型烟幕发生器;至于美国人自己的战列舰,或许由于其尾部空间被两座博福斯、水上飞机吊车和系缆设备占满,因此并没有找到安装了烟幕发生器的照片,谨慎推测各级舰并没有安装。但是,相比日本海军,美国重巡洋舰安装烟幕发生器的数量要高得多。

图21: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舰尾安装有两具烟幕发生器,推测为MK1型
图22:重巡洋舰“彭萨科拉”的舰尾烟幕发生器,同样为MK1型
图23:轻巡洋舰“布鲁克林”的舰尾烟幕发生器,安装位置是方形舰尾的角部
图24:轻巡洋舰“哥伦比亚”,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清晰可见的烟幕发生器
图25:防空巡洋舰“圣迭戈”的舰尾,注意深水炸弹导轨两侧的两座MK1

(如果亚特兰大没走得那么早,也装上深弹的话,是不是就能担起7-1的重任了…)

图26:驱逐舰“萨夫利”的舰尾视图,根据凸起的发烟罐形状推测可能为MK.4型
图27:萨姆纳级“奥布莱恩”的舰尾视图,柱体发烟罐似乎更像MK1
图28:大概是最著名的一张烟幕作战照片:萨马岛海战中一边释放烟幕一边冲向栗田舰队的美军驱逐舰。图中可见她们同时释放了不完全燃烧的黑色油烟与舰尾的白色化学烟幕。
图29:同样是萨马岛海战,没有安装烟幕发生器的护航航母通过不完全燃烧重油产生黑色烟幕以掩护自己
图30:鱼雷艇PT596上安装的烟幕发生器

除了烟幕发生器的操作,这本手册中也提到了布设烟幕的方法以及效果,现将原文翻译如下,以做参考。(理解具体原理需要回忆一下高中物理中速度合成的知识,也即风相对海面的速度方向是风相对船的速度方向与船相对海面的速度方向之矢量和):

释放烟幕的位置是一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的问题,但是在考虑布设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 烟幕将沿着风相对发烟器(固定在运动舰艇上并随着舰艇运动)的方向为轴线扩散,而烟幕整体沿风的真实方向(即风相对海面的方向)移动。
  • 如果要平行于敌方编队设置烟幕,就必须计算释放烟幕舰只的航向和速度,以使其烟幕轴线——也即风的相对方向平行于敌方编队。
  • 如果要将烟幕糊在目标脸上并且糊住尽可能长的时间,发烟器处的相对风向应与敌方编队处的相对风向相同。如果目标不改变航向或速度,那么它们和烟幕团将在一个三角形的顶点相遇: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由开始释放烟雾时发烟器与敌方编队的方位和距离确定,边长则由目标的航向和速度以及真实风的速度和方向确定。
  • 平行烟幕是使用最广泛的,但某些时候,当我军火力集中在部分敌军时,需要用烟幕覆盖其他敌方战线,此时应使用(c)的方法。除非敌人大幅度改变航向或速度,否则烟幕将在敌军战列线上保持几乎相同的位置,直到他们走完整个烟幕团的长轴。

在根据目的正确释放了烟幕之后,烟幕的有效性则取决于施放的密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天气状况影响。

  • 当雾化的FS烟雾混合物离开发生器喷嘴时,它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细碎的雾粒。这种反应伴随着热量的释放,因此雾颗粒和空气的混合物要比周围的空气更热,使其在水平方向膨胀,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升。烟雾的水平扩散对烟幕效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烟幕的遮盖能力仅取决于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微粒总数,它们聚成一团还是扩散开来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另一方面,垂直上升减少了海面附近的雾粒数量,因此降低了烟幕的水平遮盖力。通常,烟雾的热膨胀距离是沿下风风向1000到2000码,烟幕高度最终将达到200到300英尺,然后趋于平稳。
  • 不理想的天气状况可能以多种方式影响烟幕的效果。如果空气湿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可能不足以与所有雾化的FS结合,因此烟幕会比正常情况薄。在冬天进行的实验表明,低湿度确实导致烟幕变薄了。虽然还没有在水上进行类似的实验,但是根据海面湿度较高的特点考虑,在海上应该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其次,大风会撕碎烟幕并使其散失。第三,对流会增强烟雾团上升并在海面附近变稀薄的趋势。尽管对流在海上比在陆地上出现的频率要低,但在需要在海岸附近设置烟幕时(如进行登陆战时),就必须考虑对流的影响了。在白天,地面比空气温暖得多时,沿着海滩的上升对流会促使烟雾上升而散失;而在夜晚和清晨,地面通常比空气凉爽,下降对流将削弱烟幕的上升效应。
  • 关于烟雾密度。显然,使用超出需要过多的发烟剂来实现高密度烟雾是一种浪费。合格的烟幕并非绝对没有漏洞或薄处,而是使敌军无法透过烟幕进行直接瞄准射击。迄今为止,飞机和驱逐舰使用烟幕的经验表明,在常规条件下,每1000码烟幕使用10至13加仑发烟剂就足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密度。

其他国家的烟幕发生器

英国海军

图31:英国海军驱逐舰“廓尔喀人”的烟幕发生器(图中序号2的罐体)
图32:部族级“努比亚人”正在同时释放油烟与化学烟幕
图33:“努比亚人”的另一张照片,可见红圈中的罐状白色烟幕发生器
图34:L级驱逐舰“忠诚”的舰尾,红圈中为烟幕发生罐
图35:澳大利亚海军“悉尼”舰尾的烟幕发生器,样式与二战中后期的英国驱逐舰有所不同

意大利海军

有图为证的第二个在战列舰上安装烟幕发生器的国家是意大利。“The Littorio Class: Italy's Last and Largest Battleships”中对利托里奥级安装烟幕发生器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根据这段描述,利托里奥级安装了十具柴油烟幕发生器,四座安装在前烟囱的排烟道基部,另外六座安装在后烟囱的排烟道基部。除此之外,还有二到四具同种烟幕发生器安装在船尾甲板。其中,舰尾烟幕发生器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而中部的十具则只能在锅炉启动时工作。

除此以外,1940年末,利托里奥级还安装了六具硫代氯醇烟幕发生器以增强停泊时释放烟幕的能力。这些发生器安装在滑轨上,并由带锁闩的支撑件固定,使它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抛弃到舷外。其中两具发生器安装在前部绞盘绞车处,两具安装在前部152mm副炮塔后方,另外两具安装在后部副炮塔前方(此处存疑)。

同一本书中对罗马和维内托使用化学烟幕发生器进行训练的记载,其中提到烟幕发生器效果很好,浓度足以完全遮蔽炮塔以外的舰体。伯刚明尼甚至打算再装一些发生器来把上层建筑的上部也遮蔽起来…

图36:摄于1943年春,利古里亚海。正在同时释放化学烟幕与油烟的罗马。图中可以看到利托里奥的舰尾处也在释放烟幕(红圈)
图37:罗马舰尾的烟幕发生器。根据” The Littorio Class”一书的描述,该位置不应有化学烟幕发生器;但根据图36,此处产生的白烟应当为化学烟幕发生器,此处姑且认为是书中记载有误。
图38:轻巡洋舰“蒙德库科利”的舷外烟幕发生器
图39:“阿布鲁齐公爵”配备的同款烟幕发生器
图40:航海家级“利昂·潘卡尔多”舰尾,红圈中可以看到与巡洋舰相同的烟幕发生器

德国海军

图41:“德意志”的舰尾,两个粗壮的烟幕发生器清晰可见。

小结

相比航空作战、炮击、雷击,烟幕在海战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也并不常被人们特意记载。很多时候,历史记录中只会提到一句”laying smoke screen”,而不会具体叙述烟幕的施放时间、释放类型。与此相对应,技术书籍中往往不会特意提到烟幕发生器,摄影师也不会特意拍摄舰尾处不起眼的发烟器,这也使得本文的创作过程异常艰辛。经过三个月的资料收集(其中两个月在摸鱼)、通过交叉比对各种照片、文献的方法,本文终究完成了写作,并且对于绝大多数照片都能保证结论的可靠性。尽管如此,本文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美国海军以外各国所使用烟幕发生器的型号尚不明确;法国海军由于缺少清晰的尾部照片和文献资料,无法做出恰当的解读等,如果有高人能给予恰当的指点,还请不吝赐教。

   最后,如果通过本文,能让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烟幕运用有所了解,或者在下一次看到清晰的舰尾照片时能想到“啊,那里的罐子会不会是烟幕发生器呢”,那便是作者最大的荣幸(鞠躬)。

原始作者:@Dendrobium-n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