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本文会出现以下称呼

A110=长门原案(1915年末决定,在日德兰海战后经过一定修改,设计者推测为山本开藏)

A112=长门改正案(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后决定的修改方案,设计者为平贺让)

A114=长门最终设计(经历舰桥修改之后的最终设计)

第七号战列舰=长门的暂定舰名

第八号战列舰=陆奥的暂定舰名

一、八四舰队完成案

1915年9月10日,加藤友三郎海相与大隈重信首相提议成立新的八四舰队计划:从大正5年(1916)到大正12年(1923)之间完成7艘战列舰和两艘战列巡洋舰,并完成巡洋舰及以下辅助舰艇的整备计划。

按照计划,从1916年到1918年,每年建造1艘战列舰;中间间隔一年,1920年第10号战列舰再开工;在第10号战列舰完工的1923年开始,扶桑、山城、伊势三舰逐渐达到第一期舰龄,因此从1921年开始,需要逐步建造三艘代舰。战列巡洋舰方面,4艘金刚型兵力充足。但是,1921~1922年间,金刚与比叡两舰达到了第一期舰龄,因此有必要建造两艘代舰。按照计划,1918年和1920年各建造一艘代舰。

第7号战列舰(后来的长门)即为1916年度建造计划的一艘战列舰,八八舰队的先头舰。

二、早期设计

长门级的初期计划从何时开始,由谁负责,具体有多少方案,均不得而知。不过大概可以知道最初的设计发展自伊势级,依然采用的是14吋炮。为了强化炮力,主炮采用的是新式的50倍14吋/35.6cm炮。在设计初期,有以下的设计方案:

一、炮数8门的高速战列舰(25~27节),布局为4座双联装或2座四联装

二、炮数9~10门的中速战列舰(23~26节),布局为3座三联装、2座双联装和2座三联装混装以及2座四联装和1座双联装混装

三、炮数为12门的大型高、中速战列舰(23~27节),布局为4座三联装或3座四联装

*出自丸2021年1月号别册p123

差不多在这个时期,平贺让也进行了相应的炮塔制造预算估计。

50倍炮塔制造预算估计文件

除了新造炮塔外,当时还考虑过改造现有的双联装45倍炮塔。这个预算估计文件上记录的是双联装炮塔,从制造6座炮塔来看,有可能说明当时还考虑过类似伊势的6座双联装炮塔?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的长门相比前型更有望成为日本最早的三联装炮塔搭载舰。

三、41cm炮的确立

战列舰巴伐利亚(推测在斯卡帕湾)
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希腊利姆诺斯岛,1915年4月24日)

在这个时期,英国列入了搭载新式15吋炮5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1912年计划舰)和5艘R级战列舰(1913年计划舰);同时,日本后来也得知当时的假想敌德国建造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计划;而且,最大的假想敌美国1913年正在考虑16吋主炮上舰。由此可见,世界主力舰的主炮正处于大口径化的进程中。考虑到这个情况,日本海军希望增大新战列舰的主炮口径。

1913年到1914年间维克斯公司提出搭载正在开发中的16吋炮的方案。这大概说明,日本最晚到1913年应该已经开始16吋搭载舰的设计了。根据金刚级的设计者瑟斯顿爵士的个人记录,面向日本的第646号方案参数如下(推测时间1912年末到1913年初):

第646号设计

排水量:28950英吨

尺寸:605×94×28.5ft(垂线间长×最大宽×吃水,即184.4×28.65×8.69m)

航速/出力:25节/60000马力

主炮:8门40/45倍16吋(406mm)炮

副炮:16门50倍6吋(152mm)炮

发射管:水下8具21吋(533mm)

另外根据弗里德曼的《The British Battleship 1906-1946》记述,这个方案的主装也是12吋/305mm。在1914年,瑟斯顿再次完成了类似的647、651、652号设计。

除此之外,维克斯公司还选择向俄罗斯帝国与日本出售16吋炮。而日本在独立开发16吋炮方面还是有一定信心,并没有选择直接购买维克斯公司的火炮。新式16吋炮(后来的三年式)的开发于1914年6月2日被批准,理由如下:

鉴于火炮威力发挥的时机,为了应对将来采用16吋炮的情况,有必要事先进行试验。

负责生产舰炮的日本制钢所和吴海军工厂此前刚在维克斯公司的帮助下完成了14吋炮的量产化,实际也有部分14吋炮的粗材由维克斯公司提供,再由日本方面加工。两厂技术水平都有限,日本在试制量产16吋炮的道路上面临重重阻碍。

16吋炮采用了和英国的15吋MK I类似的构造,技术方面受到了英国人的影响。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日本开始尽可能借助自身力量开发新式国产大口径舰炮。

开发之初,该炮的名称是「四十五口径三年式十四吋砲」。最初计划时口径是正16吋(40.6cm)。

初期计划炮塔图。当时的仰角为25°,在后来的修改中增加到30°。

45倍三年式14吋炮

口径:16吋(40.64mm)

倍径:45

药室容积:480L

弹程:15.844m

断面积:13.49m²

膛线缠度:1/28

膛线深:3.5mm

膛线数:96

解除口径隐藏之后,该炮被改称「四十五口径三年式十六吋砲」,并在1917年10月5日改为公制单位(41糎)。

龟之首靶场的41cm炮。因为是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所以背景被消除了。

I型炮被搬入龟之首靶场试射,获得了一定的数据,全程并未发生事故。根据收集的数据,进仃相应的设计修改,成为了量产炮(II型炮) 。1917年7月正式命名「四十五口径三年式四十一糎砲」并采用。

45倍三年式41cm炮

口径: 41cm

倍径: 45

药室容积: 480.25/467.07L

弹程: 15.862/15.975m

断面积: 13.47m²

膛线缠度: 1/28

膛线深: 4.1mm

膛线数: 84

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主炮口径不得超过正16吋,因此名称再次变更为「四十五口径三年式四十糎砲」。

四、原案:A110

在确立41cm炮之后,海军内部商讨了主炮搭载数具体应该为8门还是10门。而这些方案中,同样出现了很多双联装和多联装混装的设计。混装的布局一般是因为开发任务过重而受到负责火炮开发的舰政本部第一部反对,这次同样没有被采用。最终采用8门的设计。

根据部分书籍的记述,长门有一个设计番号为A102的试行方案。不过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发现这个方案的资料,具体信息尚待考证。目前比较明确的是初步决定的方案A110,通常被称为长门原案。设计过程中,英国方面提供了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设计资料。因此,A110与同时期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相似。

根据平贺让的记述,A110于1915年末决定。计划主任为新任的山本开藏造船大监(相当于后来的造船大佐)。

山本开藏(1916年摄)

目前并没有见到设计决定时的更多资料,以下为1916年4月14日的图纸:

1916年4月14日,建造训令前绘制的A110切断图

而在日德兰海战后的初步修改中,绘制的动力舱现有设计切断图如下:

A110的主装为高2.74米的305mmVC装甲,其中水上部分2.13米。主装上方为152mmVC上装,高度为2.13米。炮廓部分的装甲为102mmVC。

这个时期的A110穹甲与水线的夹角为40°(改设计时42.5°,最终设计45°),而且仅有2层25.4mmHT钢构成,总厚度51mm(改设计70mm,最终设计76mm)。

穹甲结构图

A110的穹甲与侧舷装甲的连接位置也不一样,直接接在主装下端(最终设计是连接主装下方延伸的76mm装甲下端)。

根据1916年4月14日的重量表,开工时的A110重量分配入下:

A110重量分配(英吨)

舰体、舾装:11375(舾装1600)

防护:9010(装甲5205,防御板材3714,装甲背板91)

兵装:5901(火炮5297,鱼雷兵装189,电气设备415)

动力系统:4100

燃料:1000(重油500,煤炭500)

固定和移动设备:1114

总吨位:32500

##########

锚、锚链:184

桅杆、钢索:145

搭载艇:67

防雷网:77

1916年5月17日假定的长门乘员表如下:

由于其他方面的资料缺乏,所以无法更加详细准确地了解开工时的A110。现存的配置图是日德兰海战后的改正案,已经对穹甲在内的现有设计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不过考虑到修改程度不大,A110改正案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参考价值:

基本参数:排水量32500英吨,垂线间长201.16米,最大宽28.96米,吃水8.84米

动力:出力60000马力,双轴推动,航速24.5节

除此之外,A110依旧采用的是火药库在上、炮弹库在下的设计,A110改正案也依旧延续了这个设计,直到之后的改正设计中才改为上弹下药的配置。

A110整体上被认为设计优良。1916年5月12日,吴海军工厂得到建造第七号战列舰的命令,而第七号战列舰在之后13日被命名为长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