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毘社=英国维克斯公司
波社=英国哈德菲尔德公司
朱社=法国施耐德公司
武社=英国巴尔&斯特劳斯公司
日本海军的身管长标准为尾栓前方的长度,如下图:
命名法需要考虑具体场合。比如明治大正时期的"X式"和"X年式"一般是省略了"明治"和"大正"的年号,例如"四一式36cm炮"、"三年式41cm炮"、"五式6米测距仪"等。昭和时期的"X式"则多表示皇纪,例如皇纪2594年"九四式高射装置"、皇纪2505年"五式12.7cm炮"。
另外需要注意日本海军舰炮的命名来自尾栓型号而非炮身型号,另外称呼并非一定和火炮的开发时间和具体参数完全吻合。例如毘式和四一式的炮身设计基本相同,但后者采用了新式的四一式尾栓,所以命名为四一式;又如,长门等舰的45倍41cm炮和金刚代舰的52.5倍炮都被称为三年式,但开发时间相距甚远。
至于一般称呼和具体参数冲突的情况,一般提及的五年式48cm炮的一般称呼是45倍,但实际倍径为46.92倍(或者取整为47倍);金刚代舰的41cm炮也经常在舰政本部的草稿中被称为50倍或52倍,实际倍径为52.5倍;大和的46cm炮在海军假日与早期设计中均被称为45cm炮(参考軍艦大和基本計画資料以及A140B图纸)。
至于口径隐藏的某些手段(比如41cm炮初期被称为14吋炮,后来受条约影响又改成40cm炮,以及大和的九四式被称为40cm炮),也需要注意。
日语中"口径"的含义和中文一致,但在"X口径X糎炮"的场合时是省略的用法,表示的是"X倍口径"。
火炮
在金刚级设计史中,已经提到日本海军决定14吋炮的经纬,这里的内容就尽量偏向于火炮本身。
日本战列舰采用的45倍14吋炮,是在1911年11月的内兵令19号中正式采用。为了隐藏真实口径,在英国人的文件中被记录为「12-in Vickers Mark "J"」,内兵令也明确要求暂时称其为「四三式十二吋炮」。不过很快在第二年5月18日的内兵令10号中,便去掉了口径隐藏的要求。维克斯出售的炮被称为「14-in Mark "A"」,日本人最初称之为「十四吋炮」。这款火炮的口径稍大于英国当时采用的13.5吋炮,这是日本首次采用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舰炮。
之后在某个时期,装备维克斯式尾栓的炮被改称为「四十五口径四三式/毘式十四吋炮」,装备四一式尾栓的炮被称为「四十五口径四一式十四吋炮」。
1915年海军省达第99号决定,1917年以后的新制的兵器全部采用公制单位。因此自1917年10月5日的内兵令17号开始,14吋炮改称36糎炮,正式采用公制单位。
四一式和四三式/毘式两个型号的区别在于尾栓设计。其中,四一式尾栓的设计者是当时的造兵中监(相当于后来的中佐)有坂鉊藏博士,采用时间是1908年(内兵令149号)。这款尾栓提高了操作性和安全性,采用新的安全对策,并减少了操作所需人员,炮塔尺寸也因此有所缩小。除此之外,两者的炮身设计完全一致。I、II、III₄、IV型为四三式/毘式炮, III、III₂、III₃为四一式炮。
I型炮是金刚搭载的最初设计型号,药室容积283.5L,初速780m/s。日本方面得到图纸之后对维克斯公司提出修改意见,药室容积增大到303.2/294.9L,初速增加到790m/s。修改之后的火炮被称为II型炮。
服役时,金刚为8门I型炮,比叡为4门II型炮(一号和二号炮塔)和4门III型炮(还有说法认为比叡为纯Ⅱ型炮,或者I、II型混载),而榛名为8门III型炮,雾岛为8门II型炮,后续的扶桑伊势级新造时全部采用Ⅲ型炮。
*关于搭载情况,1930年版《兵器学教科书-36cm炮塔》中记录比叡一二号炮塔采用维克斯式炮身,三四号炮塔采用四一式炮身,雾岛的所有炮身都与比叡一二号炮塔相同(即维克斯式)。结合以往的信息,海军方面向日本制钢所订购了雾岛的炮身,而这些炮身则是日本制钢所向维克斯公司订购的,所以依然是维克斯式的。有一种说法认为比叡的炮身由吴海军工厂和日本制钢所各生产4门,但根据《公文备考》等推测,4门维克斯式炮身很有可能是直接向维克斯公司订购的。
资料《金刚舰龄30年》详细地记录了金刚炮身换装的情况。在1920年,金刚更换国产炮身,7门来自吴海军工厂,1门来自日本制钢所。而《极密版海军省年报》中记录的1933年度要目表中金刚的主炮首次从维克斯式变为四一式。不过这个要目表的记录未必是最新的情况,所以具体情况存疑。
由于资料缺失,其他各舰更换主炮的情况逐渐不明确。
Ⅲ型炮在之后进行炮弹防滑落改造,同时改良药室形状,得到了Ⅲ₂型炮。
III₃型改造自日本制钢所生产的四一式炮。三门炮编号分别为室35、37、38号,进行了防滑落改造,以防止大仰角时装药滑落。不过Ⅲ₃型的具体构造并不明确,在太平洋战争时也没有一艘舰船实际搭载过这款炮。
I型和II型更换内筒之后成为了III₄型,除了尾栓之外与Ⅲ型相同。另外还有改变Ⅱ型膛线形式而得到的Ⅳ型实验炮,没有实际上舰。
有一种说法称1925年日本从法国施耐德公司购买了筒紧技术的专利,并将其作为内筒采用。但考虑到已知炮身的型号到战争结束为止依然是Ⅲ型及其派生型,因此这个说法存疑。
日本的14吋主力舰总计搭载了80门主炮,再加上每艘1~2门的备用炮,到1921年为止已经生产完成了90门左右。
这其中生产数量最多的是日本制钢所。从1914年4月完成第一门到1921年的7年中,总共完成了54门炮。虽然日本制钢所记录全部为四一式炮,但除了该公司生产的炮身粗材外,还加工了来自维克斯公司的粗材或半成品。此外,还有可能包含来自维克斯公司的完成炮。所以无法确定这54门炮的具体情况。
而1920年金刚更换国产的四一式炮时包含一门编号为吴35号的炮。如果吴海军工厂到1921年为止真正生产了约35门炮,那么这时35.6cm炮的总产量(另外包含维克斯和日本制钢所的产量)将达到110门左右。根据《吴海军工厂制钢部史料集成》记载,35.6cm炮的1A部材生产数量26,可以推测吴厂本身制造的炮身粗材大约有25件。如果吴海军工厂真正生产了35门左右的35.6cm炮,那剩下的材料只有可能从维克斯公司进口。
1932~1943年间,日本制钢所再次生产了38门35.6cm炮。最终该公司合计生产了92门35.6cm炮。
45倍毘式/四一式35.6cm炮
〔注〕炮身均为毘式,毘式尾栓:I、II、III₄、IV型,四一式尾栓:III、III₂、III₃
口径:356mm
炮身长:16.002m(45倍)
炮全长:16.469m(III₂~IV不明)
弹程:13.9m(I、IV),13.9/13.99(II~III₄)
药室容积:283.5L(I),303.2/294.9L
(II~III₂、III₄),304.2/295.95L(III₃),303.2(IV)
膅腔断面积:1015cm²(I~III₄),1017cm²(IV)
炮身重量:83.4t*(III₂~IV不明)
膛线数:84
膛线缠度:1/28
膛线深:3.05mm**
最大膛压:30.9kg/mm²(I),30.5kg/mm²(II~Ⅲ)
初速:790m/s(I),800m/s(II~III)
寿命:250~280发(III₂~IV不明)
炮身构造:钢线式4层(III₂~IV不明)
初炮制造时间:1912(I、II),1913(III)
新造搭载情况***
Ⅰ型:金刚8门
Ⅱ型:比叡4门(一二号炮塔),雾岛8门
Ⅲ型:比叡4门(三四号炮塔),榛名8门,扶桑~日向12门
Ⅲ₄型:不明(I、II型内筒换装)
Ⅳ型:试验炮
*根据山城四号炮塔右炮(Ⅲ型)的海军炮炮历,炮身重量为85.65t(不明确是否含尾栓),这与《炮身型别一览表》的记录不同。
**上述炮历中记录炮口2.665mm,炮尾2.640mm的明显差别。
***根据《公文备考》,除了金刚比叡两舰,榛名雾岛日向的全部主炮、扶桑8门、山城10门向日本制钢所订购,其他则来自吴海军工厂。但是具体的制造过程不明,向日本制钢所订购的炮身也可能来自维克斯公司,也不能确定订购的炮身是否实际搭载在指定舰上。